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陇原石榴别样红 民族团结谱新篇
——我省着力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3年01月15日
字数:5,266
版次:16



2020年11月26日,玛曲县采日玛镇乃尔玛尕玛村利用马背宣传队对宪法和村两委换届、惠民政策等进行入户宣传,提高牧民群众法制意识和政策知晓率


金昌市永昌县南坝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园区——民族团结示范林建设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群众祝福祖国


天水市在幼儿园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教育教学活动


临夏州广河县组织各民族小朋友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社会教育活动


 祁连山下的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移民新村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传格局,选树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试点建设河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走廊,纵深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命名全省第八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不断擦亮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甘肃品牌”;
  全面启动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
  2022年以来,我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统战工作和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省委统战工作会议、民族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有力有效推进全省民族工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在陇原大地上绘就了一幅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画卷。
 

加强党的领导,构建民族工作大格局

  民族问题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民族工作是重要的政治工作。我省始终坚持民族工作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断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省委、省政府把党的民族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作为全局性工作、战略性任务、基础性事业、生命线工程系统推进。不断健全完善党领导民族工作的体制机制,压实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努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各级党委都把党的民族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建立民族工作定期督查、重大问题请示报告、重大任务跟踪问效和下级党委向上级党委年度报告民族工作制度。2022年,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赴民族地区调研,省委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研督导,将民族工作纳入领导班子评价考核体系、纳入省委省政府工作部门督查检查考核计划,在全省考核权重向高质量发展倾斜的大背景下,民族宗教工作考核分值保持不变;先后召开省民委主任会议、省民委委员和省民族工作重点联系单位会议,全覆盖开展调研式检查,推动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落地落实。
  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有民族工作。我省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在党委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充分发挥民委委员单位和民族工作重点联系单位作用,通过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协调沟通、夯实基层基础、建立社会组织等,把各级各部门密切联动起来,让基层高效运转起来,使全社会自觉行动起来,广泛凝聚方方面面共同做好民族工作的强大合力。
  不断加强民族工作部门自身建设,紧紧围绕和聚焦主线要求,启动省民委“三定”规定修订工作,努力做到职能职责向主线优化、工作举措向主线发力、人员力量向主线倾斜。配合国家民委开展“五大专项”调研,全面总结、系统梳理相关工作,切实提升研究问题的能力。举办专题培训班,狠抓全省民族工作干部教育培训,着力提高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深入开展能力提升行动和“五型机关”创建活动,锤炼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分析和把握民族工作的本领,着力打造与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民族工作者队伍。
 

狠抓提质增效,打造创建工作升级版

  我省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不断深化创建内涵、丰富创建形式、创新创建方式,着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
  制度规范不断健全。省委、省政府制定印发《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评选表彰办法》,填补了模范表彰工作制度空白;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资金,印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编制《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指南》,修订《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命名办法》和测评指标,创建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创建形式不断丰富。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同党的建设、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精神文明建设、平安甘肃建设、双拥模范创建等深度融合,纵深推进“一廊一区一带”创建行动;深化创建工作“7+N进”活动,推动创建工作向社区、家庭、岗位延伸;积极探索“民族团结+文旅融合”模式,省民委与省文旅厅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活动的指导意见》,在全省20个4A级以上旅游景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将共同体理念融入景区文化展示、导游实地解说、文创产品开发、文艺节目创作、特色活动打造之中,走在全国前列。各地结合实际,发扬首创精神,探索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示范创建活动,如临夏州率先推出“民族团结进步形象代言人”,平凉市打造“丝路红石榴”创建工作品牌,张掖市在抖音等新媒体开展“都是一家人·身边的民族团结好故事”微视频展播,等等。
  示范效应不断凸显。试点建设河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走廊;2022年,国家民委命名我省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14个,创下了历史新高;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民委命名全省第八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229个,各地创先争优、比学赶超的积极性主动性显著增强。截至目前,全省共命名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609个,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71个、教育基地8个,擦亮了创建工作“甘肃品牌”。
  

构筑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我省坚持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理论研究走深走实。省社科规划项目、省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和相关社科研究机构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入重点研究专项。省民委印发管理办法,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培训基地、研究基地管理;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课题41项。省委统战部、省民委等单位联合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伏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深入挖掘、系统整理自古以来甘肃境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开展《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甘肃卷》编纂工作,为开展中华民族史研究提供重要史料支撑。
  宣传月活动有声有色。省委、省政府把每年5月份确定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2022年,我省创新开展了第19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党政校企全面铺开的强大宣传声势。省级层面开展的网络有奖知识竞答参与210万人次、“百场万人”大宣讲活动受众9100余人次、影视作品展映覆盖1356个乡镇(街道)、“石榴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6900多篇,在《甘肃新闻》前投放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宣传片,各级各类学校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12万多场次,省委主要领导在《中国民族.甘肃增刊》上刊发署名文章,各市州党委主要领导接受专访,成为历年来影响最大、反响最强的一次宣传月。
  常态化宣传教育有形有感。深入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石榴籽”工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党员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体系,作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主体班次的必学内容,作为全省所有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必修课程。选树长城、长征、黄河、敦煌、铜奔马、伏羲、女娲等一批政治性强、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在重大节庆活动和公共场所、旅游景区等方面广泛运用。以“讲好伏羲画卦故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举办2022(壬寅)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以河西走廊为主题,打造可感知、可参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项目,将于今年2月底首批进入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展示。积极打造民族文艺精品,创拍播出民族地区国家级非遗电视纪录片《丝路拾遗》18集;组织开展“陇原民族情”送文化下乡惠民演出活动17场次,32万余人通过现场和网络观看演出。省民委征订配发《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8万多册,覆盖省市县三级民族工作部门和民委委员单位,覆盖所有乡镇村组、街道社区、中小幼学校、宗教活动场所,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送到了最基层。
  

夯实发展基础,推动共同走向现代化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发展是一把“金钥匙”。我省认真贯彻“三新一高”要求,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坚持和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编制实施《甘肃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和《甘肃省“十四五”兴边富民行动方案》。省级财政对民族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系数高于其他地区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将21个民族县全部纳入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助范围,落实高海拔民族自治州扶持政策等多项特殊支持政策。
  高质量发展见行见效。支持民族地区立足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产业特色等实际,积极对接共建“一带一路”、推进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深度融入全省“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全面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行动。加快实施兰合铁路、兰永临高速等一大批重大交通项目,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大力发展畜牧养殖、设施农业、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持续做优做强特色经济。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协同推进若尔盖——黄河首曲国家公园建设,民族地区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三区”建设稳步推进。找准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发力点和突破点,协调启动甘南州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先行区、临夏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区、河西走廊各民族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努力探索走出民族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创新载体平台,促进各族群众大融居

  我省坚持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在兰州市七里河区、酒泉市敦煌市、临夏州临夏市,开展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试点工作,不断完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同时,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与此同时,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把推动民族地区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双向就业创业作为关键举措,谋划开展“红石榴”就业行动、创业行动、家园建设行动,力争打造100个创新示范点;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以各族青少年跨区域、全方位、多样化交流活动为抓手,创新开展“陇原石榴籽”·同心共交流、同心共实践、同心共志愿、同心共结对系列活动;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通过注入新内涵、打造新线路、发展新业态、培育新主体、用好新基地,促进各民族相互理解尊重、相互包容欣赏、相互学习帮助,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我省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城市流动人口工作总体部署和规划,加强同兄弟省市的协作配合,健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完善流入地和流出地双向协作机制,并调整优化政策措施,构建“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能融入”的城市服务体系,帮助解决就学、就医、落户等方面的困难,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组织开展“结对子”“手拉手”等形式多样的联谊交流、互帮互助活动,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归属感、认同感不断提升。
  此外,我省坚持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健全完善涉民族政策法规,加强涉民族法规普法宣传,设立民族工作法治建设基层联系点,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培训基地、研究基地、示范基地,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效防范化解民族领域各类风险隐患,不断巩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2023年是甘肃民族工作的创新发展年。全省民族工作部门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实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工程、“石榴籽”宣传教育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工程、各民族共同发展助推工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工程、民族事务依法治理强基工程、示范创建升级工程、“陇原红石榴”品牌塑造工程、效能提升工程、党建引领工程,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