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康熙古拙瓷樽的风采
2022年09月26日
字数:972
版次:03

□王家年










  樽,为古代盛酒的器具。古诗有“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之句。很多樽造型在康熙时期首次出现。康熙时期樽造型古拙、凝重而资朴。此时胎土精细,但在明末器型敦厚的遗旧影响下,早期的胎体,仍有前朝胎体厚重的特征,这在康熙前期尤为突出。至康熙中、晚期,胎体才逐渐变薄,但有别于雍正时期的轻薄隽秀。从传世的官、民窑器物中可以看出,康熙樽大部分都烧制得很精致,这应归功于胎体的精良和制坯成型技术的纯熟。
  观音樽,器型庄重华美。撇口,直颈,丰肩,腹下渐收,体形瘦长,器底外撇,圈足。大小皆有,常见品种有青花、三彩、五彩、釉里三彩、洒蓝釉、冬青釉、乌金釉和郎窑红釉器等。后仿品多为三彩、五彩和郎窑。
  马蹄樽,器型有二种:一种为小口,直颈,溜肩、粗短腹,底稍内凹,浅圈足,常见有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器,多绘团花。另一种为广口,圆唇微收,溜肩,腹至底渐放,广底有釉,器型似马蹄状,又称“马蹄水盂”,有豆青、五彩和釉里红器,多绘团花。
  太白樽,又名“鸡罩樽”。小口微侈,短颈溜肩,肩至底部渐收,圈足较浅,窄小整齐,广底有釉。腹部暗刻的蟠螭图案,紧湊自然。器型规格基本一致。胎体重量适度,有豇豆红釉、白釉品种。真品造型庄重俊巧,口、颈、肩与器身比例协调。而后仿的豇豆红釉太白樽,器型规格与真品相比非大即小,胎体非薄即厚;尤其器口往往较真品大而高,肩部线条的弧度失之过硬或过软,圈足较为宽高,器身所刻螭纹略大,生硬松散,底面白釉的硬度和亮度均不足,款识字体无力,青花色漂浮。
  摇铃樽,又称“纸槌瓶”。小口,直颈,丰肩,腹下敛,底足微撇,圈足。多有厚重感。有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等品种。
  苹果樽,因形似苹果而得名。兜口下凹,圆腹,底面稍向上隆起,另有器口型制不同的一种,为小口短颈下凹式。在豇豆红釉、天蓝釉、苹果青釉等品种。釉里红品种的兜口器,绘缠枝花的仿品较多。天蓝釉器花瓶仅底部施白釉,仿品则襄外及底部均施天蓝釉。所有仿品均无真品厚重适中的特点,釉色青白,胎质疏松。
  琵琶樽,洗口束颈,圆腹,圈足为宽窄不同的二层臺式。器型庄重古雅,胎体及器底近足处多加施一圈白粉的色釉,器身暗刻蟠螭、灵芝、缠枝牡丹、蕉叶等图案,有的颈部饰对称兽面双耳,或在耳上施鐵泥釉。豆青釉器釉面一般泛黄,平润光细。青花器釉里红器常绘园景芭蕉、山石花卉、龙纹等。绘五彩的也有大器,此类器型仿品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