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省政协“开展常态化整治 建立长效化机制不断修复祁连山生态环境”月协商座谈会 (发言摘登)
2022年09月23日
字数:6,748
版次:03
  

加快科学保护治理 确保祁连山生态系统逐步恢复
鲜新莲 民盟甘肃省委员会专职副主委

  加快研发祁连山脆弱生态修复技术模式。以祁连山生态屏障功能稳定提升为主线,研发变化环境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增汇技术模式、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与增汇技术模式,推广应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开展湿地生态系统修复保护、山前脆弱生态系统恢复与水土保持、荒漠化土地治理生态产业、气候变化生态适应与调控等关键共性技术的集成。
  提出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祁连山水源涵养能力提升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优化方案。厘清祁连山碳固持能力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量化其对“双碳”战略的贡献。模拟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和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变化过程,探明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水源涵养功能与水资源供给功能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提出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祁连山水源涵养能力提升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优化方案,为祁连山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探索祁连山生态适应性综合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模式。从祁连山开发历史与现状出发,揭示人地关系的演化规律及其机制,提出构建和谐人地关系的新途径。从管理理念、管理体制、资金和经营机制入手,构建祁连山管理新模式。以不同分区水土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边界条件,考虑不同生态安全分区生态子系统及经济发展单元,确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经济社会产值最大化下的生态恢复措施和产业结构优化方案。开展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模式、功能分区模式、生态旅游模式、市场参与模式、社区共建模式和生态补偿模式研究,构建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保障祁连山生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支撑“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完善祁连山生态环境野外监测网络,逐步提升“空—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应用数据采集、传输与分析模拟技术,定位监测祁连山冰川、多年冻土、高寒草甸、高寒沼泽、草原、灌丛、森林等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形成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传输、预警服务、监测台站技术保障、评价服务方法体系;制定生态综合监测评估方法、标准和规范体系;应用多手段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平台,研发基于多途径多手段监测和数据融合的技术体系;构建祁连山生态系统感知、传输、服务系统,形成集数据共享—生态评估—生态预警—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物联网智能服务”平台,提升祁连山生态环境监测能力。
  

加快国家公园立法和祁连山国家公园挂牌进程
袁斌才 民革甘肃省委员会专职副主委

  “十三五”时期,国家批准设立的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都已完成,并取得较好成效,但是国家公园立法相对滞后,难以解决公园内对各类保护地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也影响了祁连山国家公园挂牌与建设管理。祁连山国家公园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建设管理、改造提升、生态保护修复、信息化的监测监管等任务仍需持续推进,再加上与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同步进行,试点任务艰巨复杂,资金需求量大,目前各级财政投入尚不能满足体制试点各项工作需要。试点期间,我省完成了国家公园范围大部分矿业权退出和核心保护区移民搬迁工作,但由于政策依据不充分、资金缺口大等原因,目前仍存在移民搬迁、产业退出困难大、进展慢的问题,同时,局部范围草畜平衡制度落实还不到位,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依然存在。
  加快国家公园相关法律立法进程。据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2018年就启动国家公园立法工作,形成了《国家公园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并被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立法二类规划,但是迟迟没有出台。积极呼吁加快国家公园相关法律立法进程,近期若出台《国家公园法》不具备条件,可考虑先行制定行政法规,如《国家公园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或《国家公园管理条例》等,特别是涉及跨省联建的国家公园,制定单行条例,为新时期国家公园规范建设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加快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挂牌进程。2021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5个公园为第一批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经过五年建设,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未获批第一批国家公园,建议各方积极呼吁推动祁连山国家公园早日挂牌成立,以巩固体制试点成果,更好推动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
  建议国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呼吁国家设立国家公园专项资金,并对体制试点和正式挂牌成立后建设管理给予资金支持,同时取消西部地区地方财政配套。提高国家公园建设范围内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移民搬迁生态补偿标准,调动当地群众的积极性,推动完成移民搬迁、产业退出等任务,实现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相协调,同时全面落实草畜平衡制度,助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
  

构建以“六个保护”为核心的祁连山生态保护新格局
李宗省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甘肃省祁连山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

  政策保护:落实顶层设计,严守生态红线,高标准保护生态屏障区,继续大力实施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工程。探索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整体保护的新机制,构建自然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新模式,建立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受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管理。
  科学保护:不断强化科技支撑,针对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系统开展变化环境下水与生态耦合机制研究、集成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模式,构建生态适应性综合管理模式,创建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生态文明新范式;开展祁连山径流形成过程与调控新模式集成,特色文化产业与生态保护发展新范式研发,构建祁连山国家公园保护与生态适应性综合管理新范式,发展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管理新范式;强化祁连山生态保护政策与智库研究,建成“云上祁连”平台。
  大众保护:转变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切实解决好当地群众的生计问题,夯实生态保护的群众基础。提高公众对祁连山生态功能和效益的认识,强化公众对生态资源自觉保护意识和生态退化的忧患意识,引导居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参与到生态保护中,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法制保护: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以法治的方式推动祁连山环境保护规范常态化管理。遏制企业利益驱使形成的违法违规、破坏环境的行为,引导企业增强环保意识,严格遵守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要求,依法依规开展生产经营,自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义务。
  物力保护:争取国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财政补贴、项目实施、技术补偿、税费改革、人才技术投入等方式,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利用市场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合理融合民间资金,建立多个渠道的投资融资机制,提高对生态资源的配置和管理效率,有效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管理保护:应统筹考虑甘肃、青海两省共一山的特殊情况,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加强对祁连山生态保护工作的领导;保护祁连山的生态必须落实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既要明确责任,还要考核问责;发挥监管机构的作用,涉及保护区的各类监管机构要依法依据、严格监管;祁连山国家级公园应改革目前国有林场和保护站并存、地方政府和公园管理局共存的双重管理体制,探索构建国家公园的统一管理新模式。
 

以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切实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勾晓华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祁连山研究院院长、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多年来,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充分利用学科完备优势,对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近年研究成果表明,在气候暖湿化背景下祁连山生态修复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发展。但是在未来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依然面临着: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威胁到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发展;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冻土退化严重,山区地质灾害风险加剧;各类病虫害威胁森林、草地健康,生态服务功能存在下降风险;生物多样性本底不清,制约祁连山地区高质量发展;围栏禁牧区内面临新风险,亟需系统性统筹优化等诸多方面挑战。
  加大科技投入,整合现有条件和基础,结合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建立综合监测系统与网络。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建设涵盖森林、草地、冰川等生态系统要素的祁连山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升对祁连山极端气候、火灾、地质、病虫害等风险的评估与预警能力。特别是在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显著影响区域,加大监管力度,制定合理的应对保护措施。
  推动多部门多学科联合攻关,全面摸清生物多样性本底。建议相关职能部门牵头,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系统性开展祁连山区生物多样性普查工作,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系列成果发布。结合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筑牢祁连山生态屏障。
  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长效管理体制,加快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祁连山生态保护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长效化、常态化管理机制。在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围栏禁牧”与“围栏放牧”政策,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传统草原畜牧业转型发展和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
  开展祁连山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健全上下游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当前,迫切需要开展祁连山生态系统服务、生态资产及生态工程效益的评估。同时,在我省已启动的黑河、石羊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制定适合祁连山地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从根本上保障祁连山生态系统的长效保护和有序发展,并将相关经验推广到黄河流域生态补偿工作中去。
  

持续加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鞠毅武威市政协主席

  近年来,武威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祁连山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坚持把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要民生工程、重大发展问题,不断巩固提升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成效,建立健全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走上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赢的创新发展之路。但由于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护任重道远,后续保护和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积极探索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新模式,扎实构建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合理发展生态旅游,实施生态脆弱区敏感区移民搬迁工程,积极改善搬迁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示范作用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实施重点工程项目,夯实祁连山生态保护基础。加快推进引大延伸增效工程,争取早日落地实施,缓解内陆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积极争取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强化石羊河中下游防沙治沙林草综合治理和祁连山北麓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的连通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筑牢祁连山生态保护的坚固防线。全面实施好三北防护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对雪山、冰川、沼泽湿地以及外围高山灌丛、高山草甸等自然资源保护,持续开展外围地带生态修复,不断增强祁连山地区生态的整体功能。
  开展生态效益补偿试点,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补偿。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沟通汇报,探索建立健全科学的生态受益评价体系,尽快出台祁连山地区跨流域、跨县区的生态补偿政策办法,完善纵向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建立区域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将祁连山冰川、雪山、湿地和冻土带等纳入生态补偿范围,按照生态服务价值提高补偿标准,形成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
  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管控和监督。紧紧围绕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落实市县两级政府主体责任和祁连山保护区管理机构监管责任,完善“天—地—空”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统一高效的执法机制,加强联动性、网格化管理,常态化密集开展巡查、调度、督办和执法检查,用最严格的管控措施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减少存量、严控增量,有效防范和化解生态安全风险。
  

加快甘青共建完善体制机制 推动祁连山生态长效保护和区域高质量发展
高云虹 张掖市政协副主席

  着眼未来常态化整治和长效化保护,深入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亟需从省级层面统筹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国家公园与地方协调等一些制度机制性问题,全面改善祁连山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祁连山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推动甘青两省共建祁连山生态补偿试验区。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冰川、冻土、荒漠、高山草甸和林地、草原全部纳入生态补偿范围,在省级层面设立生态补偿基金,建立不同资源要素补偿的财政机制、支付机制和监管机制。强化省级层面制度设计和资金统筹,研究完善现行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正常增长机制,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增强祁连山地区生态保护修复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持续性。
  建立国家公园与地方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模式。加大对祁连山国家公园入口社区与生态文化村的基础设施项目以及酒泉、张掖、武威、金昌等地祁连山国家公园周边区域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特许经营机制,允许在祁连山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内发展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以及相关的餐饮交通服务业、文化产业和其他涉及利用自然资源资产从事的营利性项目,真正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推动河西三市纳入兰西城市群发展规划。将武威、金昌和张掖纳入《兰西城市群发展规划》,建立黄河流域“兰西+河西三市”城市发展集群,充分发挥甘青两省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带动两省沿线城市和小城镇集群发展、错位发展,以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突破,助力甘青两省区域融合发展。
   统筹推进黑河流域中游调蓄工程建设。随着黄藏寺水库即将建成投运,流域管理机构已提出黑河中游平原水库废弃方案,这对黑河中游水生态环境、农业保灌、生物多样性等将产生重大影响。建议省上从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出发,继续加大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力度,适度增加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补助,统筹推进黑河中游调蓄工程建设,并为黑河流域中游生态发展预留一定的用水指标,建立由国家奖补资金为主、省上奖补资金为辅的黑河流域生态平衡补偿机制,推进落实引大济西和石羊河流域山丹县配置水量,促进整个黑河流域社会、经济、生态良性发展。
  

推动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
杨晓波 民进甘肃省委员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

  经过近年来不懈努力,祁连山生态问题全面整改任务基本完成,生态破坏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在新发展时期,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最终目标,正确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着力推动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
  统筹“一盘棋”,实现永续发展新格局。以全局思想推进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动态平衡、生态建设与经济活动互动双赢,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积极推进资源治理、水土治理和环境治理,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和草地修复、水土流失治理和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加强区域环境监测执法能力,推动大数据、卫星遥感新技术监测应用。
  协同“两生态”,形成产业发展新业态。推动祁连山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重点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升级产业系统。生态农业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保护性耕作、改土培肥和秸秆循环利用,因地制宜推广农林牧复合型发展模式,推动循环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适度建设国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示范区。生态工业要推进工业园区(基地)实现产业技术变革和生态化升级,以清洁和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升级化工、有色冶金等产业链。文化旅游产业注重讲好“陇原故事”,实现文、旅、展深度融合发展。同时,也要致力于在满足自然和经济良性互动的基础上,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建立生态产权交易市场,健全碳排放权、水权、排污权等生态产权市场交易体系,培育生态产业化经营主体。
   健全“三机制”,保障协调发展新成效。建立健全区域协调机制、创新发展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要谋划区域间城市互联互通,以铁路、公路和数字网络为依托,强化祁连山沿线各市县以及青海省城市跨区域共建共享,跨产业深度融合,跨空间资源高效配置。在生态保护方面要重点冲破以行政区划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区域综合管理机制,编织生态保护“一张网”。创新发展机制要做大做强以清洁能源及新材料和特色高效农业为重点的河西走廊经济带建设,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沿线各市县推进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从根本上转变本地能源利用效率,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源泉。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以财政扶持和资源税费征收的方式,通过政策补偿、项目补偿、货币补偿的方式,推进经济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