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刘天华: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把二胡拉一生
2022年09月19日
字数:2,722
版次:03

□ 祁 建


  刘天华(1895—1932),我国著名民族音乐家、演奏家,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
  周作人的《刘天华的南胡》,回忆起在刘半农那里听刘天华的南胡独奏的情形,时间是在1930年之前。他写道:“不记得是在哪一年,大概是在刘半农那里听了他的令弟天华的南胡独奏……这可能是二十年前的事了。”他当时听到的正是刘天华的成名作《病中吟》《空山鸟语》。后来又听了一次《病中吟》,但这次是在留声机上听到的,而且是在刘天华的追悼会上。
  在文章最后又提及刘半农、刘天华两兄弟的殁年:“刘半农去世在一九三四年,天华还要早几年”。
  当时和他在北大一起任教的,还有李大钊、陈独秀、鲁迅和胡适等人。刘天华在二胡等民乐演奏上开风气之先河,融合了东西方音乐的技法,是中国最早创作出当代二胡、琵琶曲目的第一人,为中国培养出了一批开拓国粹民乐的著名民乐家,他是我国现代民乐的一代宗师。
  1932年6月,刘天华因病逝于北京。1935年5月29日,刘天华与其胞兄刘半农共葬于香山玉皇顶(旧称木兰陀)。刘天华墓修建于1935年,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布局,原有墓碑被毁(现有墓碑为1989年1月重建。)
  刘天华墓碑的正面由胡光炜题:“故音乐大师刘天华先生夫人之墓”。碑阴则由篆刻名家,当时在国立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任系主任的“金陵杨仲子”书写,全文共519字,字体为隶书而略草,俊秀有功力,镌刻技法高超。墓碑为青石石质,宽约1米,高1.5米。
  

深刻认识社会现实和提出改造国乐

  刘天华逝世时,许多知名人士纷纷发表悼念文章,蔡元培先生还亲笔题写了《刘天华先生纪念册》。
  刘半农曾说:“天华于琵琶、二胡造诣最深,琵琶之《十面埋伏》一曲,变化万千,非天华之大魄力不能举。其于二胡,尤能自抒妙意,创为新声,每引弓一弄,能令听众低回玩味,歌哭无端,感人之深,罕世伦比。”他在《书亡弟天华遗影后》的悼文中还写道:“二胡地本庸微,自有天华,乃登上品。”
  我国音乐高等教育创始人萧友梅对刘天华的艺术成就也曾赞誉说:“不图中国乐师竞肯俯学西乐,且有如是成绩也。”
  年少时,刘天华不断地向哥哥学习,就是作曲也向半农请教。他师从周少梅学习二胡,向沈肇州学习琵琶。民国元年(1912年),他随刘半农去上海,进开明剧社乐队工作,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学习,掌握多种西洋管弦乐器演奏艺术,并萌生改进国乐的想法。后又刻苦学习二胡、琵琶、古琴演奏技艺。为沟通中西乐理,丰富演奏艺术,发扬祖国民族音乐的特色,1928年创办国乐改进社,主编《音乐杂志》,以二胡为中心,开展演奏、创作、教学研究活动。改进民族器乐二胡、琵琶,使二胡、琵琶的教学规范化、教学化。
  刘天华认为西乐虽完善成熟,但不能削足适履的把它用在中国人的意识性格之间。同时,他认为身为一个中国音乐家,不仅要守住自身的传统,更要把中国音乐的好处发扬光大。刘天华写有一篇未完成的文章《中西音乐的争执问题》,他在文中批评那些主张西乐一无可取以及完全轻视中国音乐的人,他认为对于中西音乐,应不能宥于片面之见,而要全面、平心静气地来讨论。
  他以音乐能否由作者“达意”、听者“感应”,因而能行之久远来评断中西音乐,而不以“古今”或“繁简”判断,中西乐实应各有所长。
  他主张“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潮流,从中西的调合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得进步两个字”。要“介绍西乐,以为改进中乐的辅助,并想效法西乐,配合复音,并参用西洋乐器”,再“从创造方面去求进步”。
  1927年,刘天华在北京联合萧友梅、杨仲子等人,创立了国乐改进社,以期开始国乐改进的工作,他在几篇文章中,对国乐改进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计划,其内容包括探查及保存故有好的及将失传的乐曲、曲谱及乐器,并访问仍在之音乐大师。其次,要改良记谱法、整理演奏法,编成有系统的书藉,对于乐器,则要组织乐器厂,研究改良乐器,以使国乐有良好的基础。最后,介绍西乐为改进国乐之辅助,以创造新的艺术,再发行刊物及创设音乐学校以推广成果,再创设研究所以进一步研究创新中国音乐。
  这样一个完整的计划,却由于正当军阀割据南北分裂之际,政府完全不重视音乐,因此经费极度缺乏,计划的推行十分不易。对此他提出了最重要而急于举办的,如对中国音乐尤其是将失传音乐如宫庭音乐、民间音乐等的保存及研究,还有刊行音乐杂志、办国乐教育及乐器的制造及改进等,这些工作的目的多在为创造其心目中新生国乐的准备等。此外,他还记录了民间音乐《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佛曲谱》(未完成)等。刘天华的全部作品和生平资料,最先收进其兄刘复编纂的《刘天华先生纪念册》(1933年),今已辑成《刘天华创作曲集》。
  

二胡在高等院校有了一席之地

  1915年,刘天华写下了他的处女作:二胡独奏《病中吟》的初稿。在此之前,二胡几乎未曾以独奏的形式在观众面前展现。一般或作为戏曲、说唱、民间歌舞的伴奏,或是参与民间乐队的合奏。
  1922年,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成立。刘天华应北京大学之聘,来到北大任教。当时北大给刘天华的聘书上写的是“教授琵琶”。在北大音乐传习所开设二胡课程,是刘天华努力争取的结果。在“力陈萧友梅,上书蔡元培”等努力下,北大音乐传习所在给刘天华的聘书上,正式注明“教授琵琶、二胡两种乐器”。从此,二胡这种乐器终于在高等院校有了一席之地。
  除了在高校中任课外,刘天华还热情辅导社会上的二胡爱好者。他曾在工作间隙,连续数年义务给一位家境不好的电话局工人授课;还曾建议举办暑期音乐学校,为社会上的音乐爱好者和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主张“学费收的越少越好”。
  刘天华到北京任教后的这一时期,城中的演出活动也逐渐活跃了起来。在北京的工作使得刘天华能够广泛地接触到各类民间艺人和传统艺术大家。在教学之余,刘天华活跃在北京的大小胡同中,他拜访的艺术家遍布北京城,从走街串巷的艺人,到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他一直不断地学习、收集和整理民间音乐。
  刘天华掌握了民族器乐的创作规律,又大胆地吸取西洋音乐的技法,使作品既具有中国传统的音调,又有新颖独特的表现特点,仍保持着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刘天华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三首琵琶曲有《歌舞引》《改进操》《虚籁》。一首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编有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五首琵琶练习曲,还整理了崇明派传统琵琶曲十二首,其中他改编的《飞花点翠》于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录制唱片,已成为琵琶经典乐曲。
  1929年,刘天华为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霸王别姬》等记录唱腔曲谱,翻成五线谱,写出《梅兰芳歌曲谱》,开创京剧唱腔固定成谱的先河。
  当刘天华逝世时,在纪念会上有人用这十大二胡名曲标题的首位字联成过一幅便于记忆又颇有意境的挽联:“良月苦独病,烛光悲空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