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未雨绸缪抓好粮食安全“国之大者”
2022年08月15日
字数:1,471
版次:04

省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 贠建民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时代变局的深刻洞察、对“中国之治”的深入思考、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谋篇布局,为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一篇文章的开篇之笔。总书记反复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一、耕地保护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
  建党百年,围绕土地展开的革命都是生死存亡的命题。在新中国历史上总共进行了6次土地革命,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早在2013年,总书记就讲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耕地问题层出不穷,建立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的长效机制迫在眉睫。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就得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实现耕地保护,不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着力提高耕地内在质量和产出能力。
   二、种业振兴是粮食安全的命脉所系
  种优则粮丰,种子是我们粮食安全的关键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对现代种业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把种源安全提升到了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在我国农作物生产中,80%的种子是靠企业提供的,但是多数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全球前10没有一家企业是国内的,种业振兴任重道远。
  农业农村部从7000多家农作物种业企业中遴选出69家阵型企业,作为骨干力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种业振兴。我省也在不断加强育种科研攻关,启动平凉红牛、河西肉牛、肉羊以及马铃薯等良种联合攻关。
  三、科技创新是粮食安全的出路所在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耕地就那么多,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总书记说“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句话直接点出了我国的国情,也更符合甘肃的省情。甘肃虽然人均土地面积较大(人均约3亩地),但土壤贫瘠,自然灾害频发,产出率低,我们只能走科技创新的路子,做大总量,提升质量,向科技要产量。
   四、党政同责是粮食安全的有效抓手
  提高国家粮食安全治理效能,既要靠增产提效“开源”,也要通过节约利用、减少损耗和健康饮食“节流”。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开源节流”关键在于落实。“粮食安全要实行党政同责。”总书记强调,“不能把粮食当成一般商品,光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做到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要不断优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提高厉行节约粮食的全民意识,我国的粮食安全才有保障。
  五、供求平衡是粮食安全的终极目标
  乌克兰是世界第五大粮食出口国,其出口的小麦占世界的10%,今年俄乌冲突影响到乌克兰90%的粮食出口港口,导致全球粮食价格一度高居不下。尽管我国已经连续7年粮食产量稳定在6.5亿吨以上,但是去年粮食进口量同样高达1.65亿吨,占我国当年粮食产量的26%。而且,进口来源高度集中,合计占到我国所有粮食进口数量的93%,受制于人的态势从根本上没有扭转。
  受资源禀赋和地理环境的影响,甘肃省内面临同样的困境,各区域的粮食生产差异较大。从整体来看,甘肃省近年来粮食供应量已经基本满足其需求,但口粮缺口比较大,小麦、稻谷大部分依靠省外购进,需要进一步加强口粮的供给力度,提升其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
  国际国内局势风云变幻,新冠疫情此起彼伏,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裕屡立新功,充分印证了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大战略,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