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着眼长远固本强基 织牢疫情防控常态化网络
——省政协提案聚焦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
2022年08月10日
字数:1,805
版次:01
  

本报记者 邱瑾玉

  新冠疫情延宕两年有余,且变异毒株不断出现,对防控工作和措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甘肃地处内陆,仍属相对欠发达地区,疫情防控的资金投入、硬件设施、人才梯队、防控能力较东部发达省份均有一定差距。
  为进一步提升我省疫情防控的能力,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省级各民主党派、省政协委员纷纷撰写提案,围绕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明确要求,表达观点、建言献策。
  

省级统筹建设区域隔离救治中心

  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强,无症状感染者多,早发现、早收治隔离,尽快斩断传播链条,是精准防控的重中之重。
  核酸检测是筛查新冠病毒肺炎传染源的“金指标”,要切实扩充与疫情防控需求相匹配的准确、高效核酸检测能力。省政协委员、省人民医院检验中心主任魏莲花,是我省新冠肺炎省级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她的一项重要职责,是负责全省核酸检测质量管理,督查指导全省定点医院的核酸检测实验室运行、检测质量控制及人员生物安全防护培训等工作。魏莲花委员在提案中建议,要加强县域检验医学中心建设,成立县域临床检验质控中心,发挥其对乡镇、社区疫情防控核酸检测的帮扶和质控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大采样人员、检测人员的储备,做到核酸检测技术人人皆知、人人皆会。
  “实施有效隔离对于切断传播链条至关重要,必须建好隔离点,作为密接者和次密接者有效可靠的社会隔离场所。”省政协委员、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教授王志平在提案中建议,应将目前的临时隔离点转变为常态化设置,选址、归口管理、环境消杀、医疗废物处置,隔离人员的隔离防护、健康监测、就医流程、转运流程等均应符合感染防控的要求,保证机构、人员、资金专业专一管理,真正起到“疫情防火墙”作用。
  鉴于我省地域狭长的特点,王志平委员还建议,省级统筹、科学调配区域医疗资源,在远离城市中心和人口密集区域,选址建设既符合国家防控救治要求,又与区域常住人口相匹配的传染病隔离医院,按照平战结合原则,备足备齐防控所需的人力物质资源,确保一旦发生疫情迅速启用。
  

加快人才培养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早期防控能力提级强化成为一个必然选择,这意味着疫情发现关口要再前移,完善常态化监测机制,对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轮疫情中,临夏州和甘南州是除兰州之外疫情最严重的的地区,对当地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出了极大挑战。农工党甘肃省委会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疫情防控能力建设的提案》中建议,要按照新的标准和功能定位,重新建立以县(区)级疾控中心为核心,各公立医院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组织架构,落实各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预防职责,建设示范发热门诊,推进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夯实联防联控基础。同时,加强对常规疫情、少见和新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培训,把最新的技术、最新的方法、管用的经验推广到基层,打造一流应急处突队伍。
  “中国的经验证明,在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的情况下,利用传统的公共卫生措施,在核酸检测、移动通讯等新技术的辅助下,完全可以在暴发初期彻底消灭一个高度传染性的新发传染病。”省政协委员、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应东说,这对人类应对未来新发传染病流行具有重要的启示。
  因此,李应东委员在《关于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补齐我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短板的提案》中建议,应考虑打通“防”与“治”的壁垒,按照“群医学”理论完善和创新现代医学教育,率先放开公共卫生执业医师的全科医师处方权,从而吸纳更多志愿献身公共卫生事业的优秀人才报考并加人到公共卫生队伍;在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加入公共卫生相关知识培训的内容,提升临床医师发现和报告疫情的意识、增强临床医生对病人健康管理的意识和防护意识。
  同时,李应东委员还建议,探索建立多部门联动协作体制模式,将高校公共卫生学院与省、市级疾控中心在组织架构上打通,建立“双师型”队伍,将预防医学本科按照“3+2”培养模式,即学校负责理论教学,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部分实践教学,切实建立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完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培养和使用机制,提升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王志平委员也建议,应会同兰州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等省内高校和省级三甲医院,强化感染病学、重症医学、中医学、流行病学、医学检验等专业的学科建设,增加这些急缺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的招生规模,为我省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水平防疫人才,为常态化疫情防控提供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