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守望在辽阔的田野上
——记武威市政协委员于海利
2022年07月11日
字数:1,299
版次:01
  

本报记者 邱瑾玉 通讯员 张文灿杨宝

  炎炎夏日,西瓜是最受青睐的水果之一。凉州区大柳镇日光温室西瓜大棚内,此时正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个可以掐,下面的可以留……”在甜蜜的采摘季到来前,每逢周五,一位清瘦的年轻人都会准时出现在种植大棚内,手把手指导瓜农给西瓜掐秧,以保证结出品质优良、个大味美的果实。他就是政协武威市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瓜菜育种与栽培研究所副研究员、高级农艺师于海利。凉州区大柳镇,正是于海利委员的下沉基层履职联系点,他经常来此开展调研、服务等活动。
  在许多人心目中,博士应该是在讲堂或者书斋专心致志,但于海利委员却偏偏选择了守望田野。
  2015年,一腔热血的于海利头顶中国农业大学农学博士桂冠,以人才引进方式和爱人一起来到武威,从此成为一名农业科技专家,每天和农民、农村、农业打交道。他说:“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更多的是做好联系群众、调查研究、建言献策。作为一名农技干部,更多的则是科研和技术服务,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现在我有3座黄瓤西瓜大棚,一年十几万元的收入,这多亏了于博士给我们做了技术服务。”瓜农顾太祖一边忙着给温室西瓜吊秧一边笑呵呵说道。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于海利委员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委员时的殷殷嘱托。
  “作为一名农业界别的政协委员,如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保障蔬菜、水果等食物有效供给,向设施农业要食物,从传统农作物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不断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这些都是我的职责。”
  7年时间,于海利委员跑遍了武威市大多数乡镇,不管是大田蔬菜还是设施农业,他都持续关注着新品种、新技术的培育、示范和推广应用。
  作为农技专家,他和同事们先后引进以日光温室蔬菜为主的新、优、特高效新品种蔬菜7大类74个品种;从推广单一增产技术向“种、水、肥、药、机”协同集成创新转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凉州区大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万生说:“大柳镇有日光温室3000多座,农户收入的70%来自日光温室,像于博士这样的农学专家,正是老百姓所盼所想之人。他对产业发展规划、园区建设、西瓜生产技术和秸秆生物处理等方面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建议,为我们打造集种苗繁育、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储运销售为一体的日光温室西瓜全产业链注入了新鲜血液。”
  作为政协委员,于海利将深入走访调研,密切联系群众,准确了解群众所想、所盼、所愁,真心实意为民办实事,积极建言献策、撰写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为己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轻松时别忘了努力,忙碌时别忘了梦想。”至今,于海利委员仍每天坚持读中英文文献,总想着把国内外最先进的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模式传授给农民群众,更好履行政协委员的职责,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力量。
  谈到未来打算,于海利委员胸有成竹:“乡村要振兴,关键靠产业;农民要致富,科技是保障。作为一名农业界政协委员,我将继续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全方位、多途径开发设施农业品种,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