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法显: “西天取经”第一人
2022年07月04日
字数:1,582
版次:04

钱俊男




  一部《西游记》使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世代流传。于是,人们便认为“唐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去西天取经的人。其实,早于“唐僧”228年就已经有人去西天取经了,此人便是东晋花甲高僧法显大师。
  名著中的“唐僧”原型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公元627年,玄奘法师西行天竺(今印度),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取经回国,为弘扬东方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并不是西天取经的第一人,获此殊荣者是东晋时期的法显大师。
  法显俗姓龚,东晋平阳郡武阳(今山西襄垣)人。法显兄弟四人,三个哥哥幼年夭亡,父母为保住这个儿子,便把3岁的法显送到寺中做小沙弥。法显20岁时受大戒,此后,他一心礼佛,勤学不止,成为当时有名的高僧,时人赞为“志行明敏,仪轨整肃”。法显在钻研佛经过程中发现,传入中国的佛学经典有很多或残缺不全,或是释义不清;佛教信徒遍布大江南北,却没有一套系统完整的清规戒律来规范其行为。于是他便萌生了远赴佛教发源地——天竺求取经书的念头,“欲令戒律流通汉地”。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法显不顾65岁高龄,与同道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人从长安(今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北上,经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焉夷(今新疆焉耆),向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抵于阗(今新疆和田),南越葱岭,取道今印度河流域,经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内,再返巴基斯坦境内,后东入恒河流域,到达天竺境界,又横穿尼泊尔南部,到达东天竺。
  法显等人在摩竭提国(即摩揭陀)首都巴达弗邑(今巴特那)停留3年,学梵语,抄经律,收集了《摩诃僧袛律》《萨婆多部钞律》《杂阿毗昙心律》《方等般泥洹经》《摩诃僧袛阿毗昙》等多部佛教经典。后来,法显又独自游历南天竺,在洹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国(今印度泰姆鲁克)写经画(佛)像两年。之后,搭船纵渡孟加拉湾,抵达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在那里,他求得了《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杂藏》等四部经典。
  东晋义熙八年(412年)农历八月,74岁的法显搭乘商船,从海路东归故国。一路上,艰险频频,法显几乎是九死一生,于翌年五月携经书回到“东土”——青州广郡牢山(今山东省即墨县)。踏上故土,法显感慨万千——当年与他同去天竺求法的11人或半途折回,或客死他乡,或久留异邦不还,只有他一人回到祖国。法显西行取经,途中穿越30余国,历时13年,带回梵本佛经12部,60余卷,上百万字,完成了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壮举!
  归国后,法显不顾年事已高和旅途劳顿,立即着手翻译佛经。七年间,他共译出佛学经典6部63卷,计一万多言,其中《摩诃僧袛律》一书成为五大佛家戒律之一,对后世的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汉传佛教的正本清源、整肃仪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译经的同时,法显还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见闻写成了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佛国记》(又名《法显行传》《历游天竺纪传》《佛游天竺记》)。全书9500多字,对所经中亚、印度、南洋等30国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经济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记述。该书不仅是一部传记文学的杰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印度历史、中外交通史的重要史料,在中国和南亚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法显西行,拓展了中国人的视野,引发了后世西行求法的热潮。遵循他的足迹,228年后的玄奘,也踏上了“西天取经”的旅途,成为被后世传诵的取经传奇。
  法显取经、译经之功不仅得到佛教界的尊重,也赢得了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近代学者梁启超说:“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斯里兰卡史学家尼古拉斯·沙勒说:“人们知道访问过印度尼西亚的中国人的第一个名字是法显。”印度学者恩·克·辛哈等人也赞扬说:“中国的旅行家法显,给我们留下有关印度的宝贵记载。”
  公元422年,法显这位在中外文化交流史和佛教史上居有重要地位的大旅行家、翻译家,圆寂于荆州辛寺,“春秋八十有六,众咸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