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东坡墨
2022年04月25日
字数:590
版次:03

□郑言


  苏轼很喜欢墨,而且用的都是名墨、好墨,他曾给儿子苏过写信说“吾平生无嗜好,独好佳笔墨”。有一次他发现弟子黄庭坚的书房里有一块五代十国时南唐制墨名家李廷圭的墨,便“顺手牵羊”给拿走了。苏轼仕途多舛,62岁那年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儋州。当地不但无书可读,就连纸墨也极为缺乏,这对于苏轼来说,比饿肚子都难受。就在他感慨之际,突然发现附近的儋耳山松树茂密,他眼睛一亮,这岂不是造墨的好材料?据《记海南作墨》载,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腊月二十三日,苏轼和儿子将采回的松脂堆放在柴房里烧烟制墨,哪料不小心火花迸发,松脂燃烧引着了整个柴房,幸好邻居们及时赶到扑救,才保住苏轼父子赖以栖身的几间草庐。令苏轼惊喜不已的是“得佳墨大小五百丸,入漆者几百丸,足以了一世著书用。”
  苏东坡在海南采松制墨的消息传回内地后,引起金华制墨家潘衡的关注,他千里迢迢来到儋州与苏轼一起研究制墨技法,经过不断完善工艺,添加了儋州特有的植物香料,使墨的品质大大提升。
  宣和年间,潘衡回到内地后,在江西开店卖墨,将墨命名为“东坡墨”,并打出“海南松煤,东坡法墨”的广告语,没想到文人墨客争相购买,价格猛窜好几倍,且生意火爆兴隆。可见金华人自古就懂得商场上的“名人效应”。难怪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说:“潘衡这家商店的墨已经很好了。显然他是从别人学得的制墨秘诀,而不是跟苏东坡学的,只是借苏东坡的名气卖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