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快促进甘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建议
2022年04月20日
字数:1,966
版次:A3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要素是算力、算法和数据,哪个地区拥有的计算机资源越多,研发的算法越先进,掌握的数据越多,经济发展就越能获得优势。甘肃发展人工智能具备良好的产业场景、数据资源、人才与科研力量,应着力打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速路,为实施“强工业、强科技、强省会、强县域”行动填数赋能,提质增效。
甘肃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优势,一是算力资源布局和建设加快,发展强劲。甘肃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庆阳市国家数据中心集群正在加快建设,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已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省数字政府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奠定了甘肃在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位置,并将随着“东数西算”工程有力提升甘肃整体算力水平。二是人工智能科研力量较强,数据、算法理论积累较多。兰州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行列,省内有中科院兰州分院等一批国家队科研机构,具有人工智能科技较大优势。兰州大学在脑机联接、智能抑郁症诊断、无人驾驶系统集成及应用、工业互联网、工业机器人研发等领域保持了国际先进的科研学术水平。我省还具有较丰富的技术人力资源,全省在校大学生61万人,每年高校毕业生达13.5万人。兰州城市大学生人口占比排名全国第一,可为发展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提供大量技术人才本地就业。三是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拥有优势产业支撑,场景丰富。我省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生物医药等为主的工业体系比较完备,“三化”改造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兰石集团等在智能化工业自动控制方面实力强,品牌效应明显;长风公司已面向市场设计制造5个型号全套工业机器人、AGV小车、全自动无人立体仓库;西脉医疗集团记忆合金为主的人工智能骨科修复器械引领国内骨科器械的发展方向,其高精度导轨和丝杠为智能机器人和工业自动化装备发展提供了关键零部件;大疆创新在甘肃已开发的空中智能系统平台已形成无人机硬件全自主知识产权5大类产品。
同时,甘肃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也存在一些突出短板。一是人工智能产业新基建不完善,算力资源获取成本高。二是行业、企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与数据开放度不足,不能满足算法研发需求。三是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分散弱小,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度较低。面对竞争日趋激烈人工智能市场,我省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机遇,立足本省特色优势产业的智能化创新为主线,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一、以加快人工智能新基建为抓手,促进算力资源获取降本增效。借鉴深圳、陕西等布局人工智能新基建经验,依托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庆阳市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建议在兰州市或庆阳市战略布局建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打造我省公共算力平台。支持华为与兰州市共同成立的甘肃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广泛连接省内外产、学、研、用多元主体,整合数据、算力、科研资源,在近3年内率先打造出多个人工智能融合应用科研项目与示范工程,孵化甘肃特色优势领域的人工智能新算法与产业智能化新标杆,为全省数字化社会转型提供广泛服务。
二、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牵引,狠抓典型示范工程。做优做强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动政府机构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数据分级访问,推进政府产业经济和社会管理精细化。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政策性算力拉动算法创新,力争在近两年内率先打造出智慧政务、医疗、交通、农业、城市、水利、文旅、生态等多项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典型示范工程和一批特色应用场景。
三、以优势领先产业为抓手,着力培育人工智能产业品牌。结合工业互联网建设,推进企业“研产供销管”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开放,站在全国全球产业发展大局上精准补链延链强链。重点支持长风电子、兰石集团、大疆创新等提高“AI+智能制造”多维应用场景中创力,催生智能制造新产品。重点支持西脉记忆合金、方大炭素、金川集团、酒钢集团等加强“AI+先进材料”攻关,研发新材料。重点支持中国生物兰州公司、兰州佛慈制药、天启基因等在中医药有效成分筛选、多肽类创新药研发、小分子创新药研发、基因工程、兽用创新药研发等领域创出更多“AI+生物医药”新品牌。逐步培育一批人工智能技术标准,服务体系和生产生态链,不断培育出本省独角兽、隐形冠军、专精特新的人工智能企业。
四、以创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政策为激励,建立人工智能“产学研用资”协同创新体系。及早编制成立全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尽快出台全省人工智能发展相关的数据开放共享、企业培育、技术示范、人才引进等一系列激励政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科技、金融、土地等手段,支持人工智能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基础前沿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强化人工智能知识产权和项目储备,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突出人工智能和技能相结合,扩大甘肃创新创业大赛奖项,提高创新创业大赛奖金额度,激励更多青年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作者系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甘肃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优势,一是算力资源布局和建设加快,发展强劲。甘肃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庆阳市国家数据中心集群正在加快建设,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已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省数字政府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奠定了甘肃在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位置,并将随着“东数西算”工程有力提升甘肃整体算力水平。二是人工智能科研力量较强,数据、算法理论积累较多。兰州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行列,省内有中科院兰州分院等一批国家队科研机构,具有人工智能科技较大优势。兰州大学在脑机联接、智能抑郁症诊断、无人驾驶系统集成及应用、工业互联网、工业机器人研发等领域保持了国际先进的科研学术水平。我省还具有较丰富的技术人力资源,全省在校大学生61万人,每年高校毕业生达13.5万人。兰州城市大学生人口占比排名全国第一,可为发展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提供大量技术人才本地就业。三是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拥有优势产业支撑,场景丰富。我省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生物医药等为主的工业体系比较完备,“三化”改造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兰石集团等在智能化工业自动控制方面实力强,品牌效应明显;长风公司已面向市场设计制造5个型号全套工业机器人、AGV小车、全自动无人立体仓库;西脉医疗集团记忆合金为主的人工智能骨科修复器械引领国内骨科器械的发展方向,其高精度导轨和丝杠为智能机器人和工业自动化装备发展提供了关键零部件;大疆创新在甘肃已开发的空中智能系统平台已形成无人机硬件全自主知识产权5大类产品。
同时,甘肃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也存在一些突出短板。一是人工智能产业新基建不完善,算力资源获取成本高。二是行业、企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与数据开放度不足,不能满足算法研发需求。三是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分散弱小,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度较低。面对竞争日趋激烈人工智能市场,我省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机遇,立足本省特色优势产业的智能化创新为主线,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一、以加快人工智能新基建为抓手,促进算力资源获取降本增效。借鉴深圳、陕西等布局人工智能新基建经验,依托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庆阳市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建议在兰州市或庆阳市战略布局建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打造我省公共算力平台。支持华为与兰州市共同成立的甘肃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广泛连接省内外产、学、研、用多元主体,整合数据、算力、科研资源,在近3年内率先打造出多个人工智能融合应用科研项目与示范工程,孵化甘肃特色优势领域的人工智能新算法与产业智能化新标杆,为全省数字化社会转型提供广泛服务。
二、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牵引,狠抓典型示范工程。做优做强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动政府机构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数据分级访问,推进政府产业经济和社会管理精细化。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政策性算力拉动算法创新,力争在近两年内率先打造出智慧政务、医疗、交通、农业、城市、水利、文旅、生态等多项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典型示范工程和一批特色应用场景。
三、以优势领先产业为抓手,着力培育人工智能产业品牌。结合工业互联网建设,推进企业“研产供销管”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开放,站在全国全球产业发展大局上精准补链延链强链。重点支持长风电子、兰石集团、大疆创新等提高“AI+智能制造”多维应用场景中创力,催生智能制造新产品。重点支持西脉记忆合金、方大炭素、金川集团、酒钢集团等加强“AI+先进材料”攻关,研发新材料。重点支持中国生物兰州公司、兰州佛慈制药、天启基因等在中医药有效成分筛选、多肽类创新药研发、小分子创新药研发、基因工程、兽用创新药研发等领域创出更多“AI+生物医药”新品牌。逐步培育一批人工智能技术标准,服务体系和生产生态链,不断培育出本省独角兽、隐形冠军、专精特新的人工智能企业。
四、以创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政策为激励,建立人工智能“产学研用资”协同创新体系。及早编制成立全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尽快出台全省人工智能发展相关的数据开放共享、企业培育、技术示范、人才引进等一系列激励政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科技、金融、土地等手段,支持人工智能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基础前沿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强化人工智能知识产权和项目储备,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突出人工智能和技能相结合,扩大甘肃创新创业大赛奖项,提高创新创业大赛奖金额度,激励更多青年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作者系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