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蒙古农民》:中共创办的第一份少数民族期刊
2022年03月14日
字数:1,301
版次:04

●安 杰


  在首都北京中央档案馆,保留着一份珍贵的《蒙古农民》期刊创刊号原件,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少数民族期刊。
  《蒙古农民》创办于1925年蒙古族青年们在蒙藏学校就读时期,由多松年负责主笔,乌兰夫负责约稿、编辑,奎璧负责排版、印刷、征订和发行工作。
  1923年9月,多松年、乌兰夫、吉雅泰、奎璧等30多名蒙古族进步青年考入北京“蒙藏学校”,为培养这批有生力量,中共北京区委派何孟雄、朱务善、黄日葵等人轮流深入学校,向他们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明确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斗争,才是民族解放的根本出路。
  1924年10月,“蒙藏学校”13位进步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李大钊、邓中夏等人的指导下建起党支部,多松年任支部书记。1925年2月,负责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编务的李大钊,深感“蒙藏学校”党支部需要一个指导工作、宣传发动、鼓舞斗志的舆论阵地,便指示多松年负责创办一份党的少数民族期刊。
  多松年接受任务后即前往察哈尔、绥远等地,深入农牧民聚居区调查、采访,并写下两大本采访笔记。一个多月后他回到北京,与党支部同志一起商议,定刊名为《蒙古农民》,开始议定内容、赶写稿件、设计排版,很快做出了《创刊号》。
  《创刊号》栏目有:“政论”“诉苦”“醒人录”“好主意”“蒙古曲”等,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置身处地的实例,讲述蒙古族同胞的苦难现状,揭露军阀王公的凶狠残暴,旗帜鲜明地呼吁要翻身解放,就必须奋起反抗、团结斗争。多松年在《发刊词》中说:“蒙古族农牧民必须改变三个坏命运:军阀压迫剥削、王公专制压迫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创刊号》的“卷首语”只有15个字,简洁有力、直击要害:“农牧民的仇人是——军阀、帝国主义、王公!”《创刊号》还载有民歌、漫画等,比如把“外力、军阀、王公、租税”画成压在农牧民身上四块大石头;歌谣《蒙古曲》写道:“天光光,地光光,军阀不倒民遭殃!天光光,地光光,王公不倒民悲伤!天光光,地光光,列强不倒哭断肠!”
  李大钊看到《创刊号》样本赞扬道:“松年同志,想不到搞得这样漂亮,完全像一个老手办的,辛苦,辛苦!”
  1925年4月28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少数民族期刊《蒙古农民》在北京出版,刊名用蒙汉两种文字书写,64开,每期15页,与《新青年》《向导》等革命报刊一同发行到热河、察哈尔、绥远等地。它旗帜鲜明,通俗易懂,体裁多样,有幽默讽刺的漫画,有简明扼要的政论,更有催人泪下的故事,深受蒙古族群众欢迎。封面上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每份铜元两枚,农人半价。
  《蒙古农民》不但有效地传播了革命道理,指导少数民族同胞奋起斗争,还为党培养、锻炼出了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少数民族干部,参与编撰《蒙古农民》的多松年、乌兰夫、奎璧、佛鼎等人先后被党组织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共产国际党校(蒙古)、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成为我党少数民族工作的优秀领导人。
  《蒙古农民》诞生于艰苦而危险的环境中,虽然只出了几期,存在的时间不长,但仍在宣传影响广大蒙汉进步青年积极投身革命产生了重要作用。载入内蒙古革命史册的归绥各族人民声援“五卅”惨案的反帝运动、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和内蒙古农工兵大同盟的相继成立、震惊全国的“孤魂滩事件”,无疑与《蒙古农民》的宣传、教育、引导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