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丝路明珠— 焉支山
2021年12月06日
字数:1,203
版次:04

□ 张天雁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这是一首著名的北朝匈奴民歌。民歌中的焉支山,是一座历史名山,位于山丹县东南60公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历来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是古代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自古就有“走廊蜂腰”“甘凉咽喉”之称。
  焉支山,又称胭脂山、燕支山、删丹山、大黄山、青松山等。“焉支”一词源于匈奴语,意为”天后”,是相对于祁连山(祁连山匈奴语,意为“天山”)。胭脂山、燕支山是匈奴语“阏氏”汉译的谐音;删丹山,据旧《山丹县志》载,“以晓日出映,丹碧相间如‘删’字,又名删丹山”;大黄山,因山间盛产药材大黄而得名;青松山,据《永昌县志》载,“大黄山又名青松山,向多松,今樵采殆尽……”故名。
  历史上的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诸多少数民族等与焉支山结下了不解之缘。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古老的游牧民族氐、羌、月氏、匈奴等在此繁衍生息;西汉初期,这里曾是匈奴昆邪王的重要牧地和避暑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与匈奴战,斩首八千余级;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西巡,登焉支山,会见高昌王鞠伯雅、伊吾吐屯设等西域27国王公使,举办了多国博览会,有“世博圣地、国博故里”之称;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封焉支山神为“宁济公”,时任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奉旨建宁济公祠(后称钟山寺),并由杨炎作《大唐燕支山宁济公祠堂碑》,以示纪念;1936年,红西路军曾在焉支山与国民党马步芳部浴血奋战,失利后,政委陈昌浩在此养伤,后辗转复返延安,红西路军在焉支山留下了战斗遗址。
  焉支山自古就是水草丰美的天然优良牧场,自汉朝以来为历代官马场,当时匈奴等少数民族在此经营放牧;晋朝以后,焉支山以南的大马营滩,祁连山北麓的大河坝滩,一直为官马牧场;隋炀帝时,在此置官营牧场,育官马10万余匹;唐太宗贞观年间到唐玄宗天宝年间,是官马饲养的重要地区之一;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在甘肃设行太仆寺,焉支山也是官方牧马的重要场所。
  焉支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吟咏的诗词。唐代李白有“虽居焉支山,不道朔雪寒。”岑参有“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韦应物有“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李昂有“汉家未得燕支山,征戍年年沙朔间。”王维则有《燕支行》诗;明末吕大器有“瀚海欲空青见月,焉支未染白如琼”等描写焉支山的壮美诗句,也成为边塞诗人笔下尽抒豪情的代名词。
  焉支山风光秀丽,景色怡人。山峰拔地而起,悬崖峭壁直插云霄,岩如斧削、壁如林立,重恋叠嶂;四周山壑纵横,怪石嶙峋,松柏苍翠,碧绿欲滴,山涧溪流潺潺,如鸣环佩;崖峰谷底绿树藤蔓,参差披拂,草木葱茏,蜂飞蝶舞,鸟语花香,“删丹朝晖”为山丹十景之一。山上有钟山寺、玉皇观、大佛殿等名胜古迹,是消夏避暑、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焉支山,既是一座历史名山,又是一座文化名山,承载着几千年的厚重历史和灿烂文化,新时代,更应抒写保护开发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