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弘扬南梁精神 坚持人民至上
2021年11月26日
字数:2,057
版次:03

□ 杨树霖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其中第二条历史经验就是“坚持人民至上”。因此,深刻理解“坚持人民至上”宝贵经验,对于我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意气风发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伟大的南梁精神中,“面向群众”作为南梁精神第一个核心内容,是南梁精神的根基,也是我们党在局部执政时期“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的集中体现和智慧结晶,更是助推新时代革命老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旗帜引领。
   弘扬南梁精神,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一切为了群众
  陕甘边根据地创建过程中,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领导人自始至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刘志丹说:“我们是红军战士,是为穷人谋幸福的,必须有群众观念,没有这一条,就会失去群众的支援,更谈不上打胜仗。”他要求红军战士走村入户,绝不能扰民,绝不能抢劫老百姓,绝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绝不能向老百姓征粮纳税派款。刘志丹领导的革命队伍行军到哪里,都及时了解当地社会情况和群众需求,注意解决人民的疾苦,处处维护群众利益,凡是吃了老百姓家的米面,必须付钱,即使老百姓不在家,也将钱留下,离开老百姓家时,把院子打扫干净,把水缸担满,把门板上好。
  谢子长经常对战士们讲:“我们是老百姓的儿子,如果打骂老百姓,就是败家子、丧家犬,就要失败。”1934年8月,谢子长在河口战斗负伤后,战士们抬着负伤的谢子长进行转移途中,在一位老乡家休息时,看到老乡家五六口人睡在炕上连一条被子都没有,便要求把自己身上盖的被子留给老乡。谢子长病重期间,每天都有很多群众接踵而来,冒着生命危险带着鸡蛋、小米前来探望,冒着刺骨的寒风默默守候在门口,泣不成声。这就是人心,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
  弘扬南梁精神,就是要从陕甘革命非凡历程中汲取智慧和经验,始终站稳群众立场,树牢宗旨意识,认真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不断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境界,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弘扬南梁精神,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一切依靠群众
  在根据地创建过程中,陕甘人民以血肉之躯誓死捍卫根据地。1935年4月,为了掩护政府机关转移,赤卫军副总指挥梅生贵中弹被俘,壮烈牺牲,残暴的敌人割下他的头颅悬挂在荔园堡城门示众。为了革命事业,南梁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红军主力撤出南梁后,当地群众坚壁清野,隐蔽于深山密林,敌人进入南梁,既找不到人,也寻不到粮食,甚至连做饭用的锅都找不到。国民党军队打仗,总拉老百姓的毛驴驮子弹和粮草,红军在前面和敌人一开火,老百姓就拉着牲口朝后边跑,送给红军。多年以后,曾在南梁战斗过的许多老同志,每当回忆起这段革命岁月时,对南梁老百姓冒死掩护革命的热情仍深怀感念之情。上世纪90年代初,习仲勋在同深圳原市委书记厉有为回忆在南梁斗争往事时,意味深长地说:“那个时候,我们真的是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群众。部队要吃饭离不开群众,要打仗更要动员群众、依靠群众,一旦脱离群众,我们就会寸步难行、一事无成”。
  弘扬南梁精神,就是要让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依靠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意愿、要求和利益作为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的立足点,尽心竭力为群众谋福祉,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一切依靠群众,就是要想群众所想,忧群众所忧,急群众所急,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回应“槽点”、纾解“痛点”、打通“堵点”、补齐“断点”,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弘扬南梁精神,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945年秋,中央在选择西北局书记一职人选时,毛泽东说:“我们要选择一位年轻的同志担任西北局书记,他就是习仲勋同志。他是群众领袖,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就是这位深受南梁老百姓拥护和爱戴的群众领袖,年仅21岁,当选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但这位“娃娃主席”从未居功自傲,而是经常深入农民中间,访贫问苦、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他说“我们要老老实实把屁股端端正正坐在老百姓这一边”。张秀山回忆说:“他有群众基础,白天躲进梢林,晚上出来做群众工作”。正因为习仲勋等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才使南梁红旗不倒,陕甘星火迅速呈燎原之势。
  弘扬南梁精神,必须从切实改进群众工作方法做起,多与群众打成一片,多到群众中间去,多与群众交知心朋友,多学群众语言,多说群众爱听的话、能听懂的话,及时吸收和借鉴群众在发展中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提高沟通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的能力。
  “人民至上”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实在具体行动中。说到底,就是要心里装着人民,始终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等实际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把“人民至上”刻在我们的骨子里、写在老百姓的心坎里,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作者系庆阳市委宣讲团成员、南梁干部学院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