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两会进行时 服务为民显担当】董海鹰委员:大力发展新型储能产业 为甘肃“绿电”插上腾飞翅膀

作者:师向东

发布时间:2025-01-22 21:18:56

打开空调或是风扇,让丝丝凉风吹走汗水;打开冰箱切几片冰镇西瓜,或是灌一口冷饮,快速缓解暑热和疲劳。炎炎夏日,这样的场景,人们早已习以为常。而司空见惯的背后,是电力供应系统的高效运转。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3.5亿千瓦,同比增长14.6%。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8.9亿千瓦,同比增长45.2%;风电装机容量约5.2亿千瓦,同比增长18.0%。煤电在我国电力结构中的占比首次降至40%以下。

但尽管如此,煤电依然是电力供应的主体支撑,在保障电力安全方面发挥着“压舱石”作用。

在一天当中,白昼和夜晚的用电需求极不均匀;而一年当中,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用电负荷同样明显飙升。

而刚刚过去的2024年,我们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异常的高温,让各地的用电负荷纷纷突破历史记录。在这样的时刻,能快速缓解用电紧张的,首先就是开机就能发电、灵活调整功率大小的煤电厂。于是,从产煤大省的矿场,到连接八方的铁路,无不加班加点采煤保供。

那么,在风光电“狂飙突进”的今天,我们何以在用电负荷高峰期仍然依赖煤电?新能源又该如何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

风能、光能要“看天吃饭”,而水能又受到河流丰枯水季的影响,与生俱来的波动性、随机性、间歇性,让因此清洁能源有着天然的“软肋”。由此,发明一种“超级电池”,将用电低谷时段的多余电量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期送入电网,让人们无比渴盼。

如今,随着储能技术的迅速发展,这种“超级电池”不再只是设想。而甘肃作为新能源大省,对发展储能技术的需求尤为迫切。

“跨入2025年,我省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64.2%,新能源产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打造大型风电光伏清洁能源基地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绩。”省政协委员、兰州交通大学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董海鹰告诉记者,随着未来新能源占比的不断增加,保障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电网安全性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在董海鹰委员看来,我省应充分利用资源、科技、产业、市场等优势发展新型储能产业,为新能源并网、消纳、调峰、外送等提供支撑。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预测我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规模,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实施路径。

“同时,加快建设氢储能、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等长周期储能的示范应用工程。”董海鹰委员同时建议,制定针对性扶持政策,进一步推动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创新,吸引更多企业和资本参与,确保长周期储能项目在市场中获得公平收益。

此外,加强新型储能产业要素耦合与协同发展,在技术链耦合协同的基础上,优化生产要素配置,通过强链、补链和延链提升新型储能产业链的完整性,打造储能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提高整体产业效率,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

董海鹰委员还建议,大力支持我省新型储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推动储能产品与国际标准接轨,拓展海外业务,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国家的推广应用,不断提升甘肃新型储能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而在这次省两会上,董海鹰委员还围绕燃料电池储能,提交《关于加强甘肃省燃料电池技术研发的提案》。

“燃料电池技术是一种高效、环保的能源转换技术,通过电化学反应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同时产生热能和水。”董海鹰委员告诉记者,与传统的内燃机相比,燃料电池具有零排放、高效率、低噪音等优点,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理想动力源。

“加强燃料电池技术研发,不仅有助于提升甘肃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水平,还能为我省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针对我省在燃料电池技术研究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短板,董海鹰委员建议,我省应设立燃料电池技术研发专项资金,支持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相关技术研究;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手段鼓励企业投资燃料电池技术研发;吸引社会资本建立燃料电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投资基金,推动商业化应用。

责任编辑:张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