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记者张柳 实习记者吴雪凤
发布时间:2025-01-22 16:53:21
冬日清晨,阳光和煦。漳县殪虎桥镇铁沟村的爱心食堂窗明几净、饭香四溢,老人们有说有笑,一路悠闲走来。这座爱心食堂原本是铁沟村的一所闲置小学,如今被修葺一新,每到饭点就充满了欢笑声与交谈声。
定西市漳县通过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的有效衔接延伸,在协商议事会上共同商定了要打造“爱心食堂”品牌,改造利用闲置的村级学校或村委会旧址,由社会力量出资将其翻修建设成爱心食堂,再邀请本村或者是周围几个村社60岁以上的老人来到这里用餐。这一做法深得群众的赞誉,引发了热烈反响。
“一直以来,‘一老一小’的问题都是事关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问题。”省政协委员、定西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张惠玲在调研中发现,除了铁沟村的爱心食堂,越来越多的地方针对留守老人用餐难、看护难等问题,相继探索出了不同的工作方法,也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除了看到“老有所养”的温馨日常,张惠玲委员也注意到那些父母外出务工后,被留在老房子里的留守儿童。
0至3岁儿童照料的问题仍旧牵动着各方的心。“2023年底,定西市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达到49.08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达到19.77%。预计2024年底,正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同时,随着三孩政策出台,作为人口政策的配套支持措施,0至3岁婴幼儿照料仍存在很大短板,托育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张惠玲委员用数据说明问题。
“一老一小”的幸福是千家万户的期盼,也是群众关注的民生热点。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地铺设服务网络,做好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关心关爱服务?
解决场地问题,是搭建“一老一小”幸福家的“第一块砖”。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省政协委员,张惠玲委员擅长从调研和思考中探索解决办法,经过深入走访附近社区村镇,张惠玲委员发现了大量类似漳县殪虎桥镇铁沟村的例子。“如果可以利用闲置学校等建筑空间照料附近的老人,为什么不能合并颐养之家,把‘一小’也纳入服务体系?”
获得“破题”的启示后,张惠玲委员沉下心来汇总经验,在今年省两会上提交了《关于整合闲置资源建设养老托育服务网络的提案》。她认为,通过整合现有闲置资源建设养老托育服务网络,对促进养老托育服务业健康发展,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学校布局调整,目前各个农村基本都有闲置的村学的教室或者村委会阵地,应把现有的这些闲置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充分保障老年人养老、康养、用餐和0至3岁幼儿日间照料,通过政府力量的统筹,建设养老托育服务网络体系,发挥其更大的作用。这就是我撰写提案的原因,对此我也开展了相关调研。”
对村级闲置小学进行维修改造,建成共同的“颐养之家”,牵扯到基层的方方面面,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保障。张惠玲委员在提案中建议:“省发展改革委、民政厅、卫健委及相关部门应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加大项目、资金、土地、人员等各方面要素的投入,帮助市县充分挖掘闲置社会资源,科学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养老托育服务网络建设,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托育服务需求。”
加强“一老一小”服务供给,让老人生活充实、孩子乐享童年,是张惠玲委员近年来心心念念的事情。想到未来“颐养之家”建成的场景,她的嘴角止不住上扬:“无论身上沾满多少泥土,只要老人和孩子吃得饱、穿得暖、生活幸福,自己的努力与付出就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