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协新闻

【两会正前方·服务为民显担当】桑吉顿珠委员:春风化雨中,播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金种子”

作者:张柳 齐兢 赵淑娟 加曼草

发布时间:2025-01-17 10:56:36



“想象这是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身处大自然中,万籁俱寂。所以,这里要渐弱……很好,继续。”在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厅里,省政协委员、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桑吉顿珠正在指导学生进行单簧管演奏。

每一次教学,所教授的都不仅是课程内容本身,更是桑吉顿珠委员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播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金种子”的实践。

“西北民族大学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学生和教师,校园是一个天然的联系界别群众的大平台。我作为少数民族界政协委员,在与大家的日常接触中,可以很自然地与界别群众交流沟通。尤其是在教学里,各民族开展着交往交流交融,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肥沃土壤。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集体的力量却是无穷的,与各民族师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也是为搭建起心与心的桥梁添一块砖、垫一片瓦的过程,大家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增进互相理解的契机。” 桑吉顿珠委员说。

精神力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为深沉厚重的力量。而中国式现代化,正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立足本职工作,桑吉顿珠委员积极投身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之中,他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传递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2024年,受国家民委委托,他组织排演节目,赴维也纳联合国总部、巴西、柬埔寨等地进行访问演出;在甘肃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音乐会上,他组织西北民大音乐团奏响了《南梁颂——永远的根据地》《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等烙有时代记忆的歌曲;在兰州市委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演出周活动中,他负责单簧管演奏……

不仅关注着文化交流,桑吉顿珠委员更将目光投向了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美育教育的普及与提升。他说:“美育是塑造美好心灵、培养高尚情操的重要途径。以美育人、润物无声,通过音乐这一艺术形式,能够让学生在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增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同时,他还将“无课不思政”这一理念贯穿于教学始终,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在授课过程中始终注重将思政教育融入音乐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

《帕米尔之音》是一部具有塔吉克民族特色的单簧管音乐作品。提到这部协奏曲,桑吉顿珠委员说:“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这部作品,就要讲述帕米尔高原的地理地貌,讲述那广阔无垠土地上的驼铃、星空与生活于此的塔吉克族群众。还要讲述高原最西端,那个名叫红其拉甫的口岸,讲述戍边卫士的热血与赤诚,讲述高原之上迎风飘动的五星红旗。只有将这些融入教学中,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协奏曲,树立起正确的演奏方向。”他表示,不仅要注重艺术表现的精准,更要注重文化精神的传递,因此需引导学生们深入理解塔吉克族文化、理解帕米尔高原上人们的淳朴与善良,通过艺术的形式,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比如像《红旗颂》这样具备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能够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的音乐作品,在讲授时除了讲解音乐技巧和理论知识,更要深入挖掘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通过讲述作品创作的故事、作者的心路历程等,在无形中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自古至今,我省一直是多民族交流交融交往的地方,有这样的地域和文化优势,更应讲好‘三交史’、讲好民族团结的故事。作为政协委员,我将持续强化使命担当,立足我省文化资源和特色,讲好甘肃故事,用艺术的力量汇聚共识、凝聚人心。经过两年的沉淀,我在履职方面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接下来,我要努力倾听民声、更紧密地联系界别群众,提出符合省情、助推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让‘小建议’发挥出‘大作用’。”桑吉顿珠委员坚信,在甘肃这片各族文化交融的热土上,紧扣时代主题、奏响民族乐章,才能体现人生价值、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更多力量。

责任编辑:张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