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两会正前方·服务为民显担当】包俊宗委员:发挥“家”的优势,团结科技工作者向“新”势能持续汇聚

作者:张柳 齐兢 赵淑娟 加曼草

发布时间:2025-01-17 10:56:36



冬日暖阳中,一群身着校服的小学生蹦跳着进入甘肃科技馆。各式各样的科普装置让他们睁大了眼睛,脸上满是期待与兴奋。在“人体八大系统”装置前,孩子们探索着身体内部的秘密;在下棋机器人对面,他们进行着激烈的对弈;在变速器原理装置前,孩子们排队等待操作,当展柜里的汽车模型缓缓爬上小坡,大家或发出惊叹,或陷入沉思……身处科普与艺术交融的空间内,来此参观的学生们不仅增长了知识,更激发出探索未知的精神火花。  

随着脚步的转换,当视线从甘肃科技馆移出,就落在了与之相邻的、同样承载着推动科学普及重任的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办公楼。此刻,省政协委员、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包俊宗正坐在办公桌前,安排部署着即将开展的科协科普大讲堂工作。

“这次大讲堂的地点仍安排在甘肃科技馆,我们特别邀请了澳大利亚麦格理大学名誉教授侯赛尼·萨勒克德赫,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带领大家探索看不见的微生物世界。这将是一场科普盛宴,家长和孩子们都值得去听。”包俊宗委员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科普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应停留在“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上,而应更加注重培养公众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近年来,省科协开展了很多科学普及活动,谋划实施以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宣传信息化、科普供给多元化为主的‘科普三化’工程。”包俊宗委员表示,要实现这些依托科技支撑的工程,离不开大量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鼎力支持。为此,省科协大力建设引才聚才平台,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5个、协同创新基地11个、海智工作站5个,柔性引进院士7名、专家9名、海外人才18名,配合相关部门出台《甘肃省高端人才引进扶持若干措施》,促成院士专家及其团队与进驻单位签订合作协议17项,实施海智计划项目12项,有效解决了一批我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还组建了甘肃省科普专家库,累计选聘省级科普专家500名,开设并举办科普大讲堂320场,服务公众380万人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打造了科普宣传媒体矩阵,上线了‘科普甘肃’APP 。”包俊宗委员一边说着,一边打开了APP,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科普专栏,诸如“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猫冬’的蝴蝶怎么避寒取暖”。这些科普知识通过诙谐有趣的方式进行讲解,不仅如此,APP使用者还能搜索并关注科学技术专家的科普号,报名参加科普知识竞赛……

像科普甘肃APP这样的科普平台,省科协还建了很多。“把科技工作者们聚合到平台上的过程,也是与他们联络感情、加强沟通的过程。进一步来说,沟通联络的过程又与引导科技工作者发挥作用的过程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包俊宗委员希望,在科协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为此,省科协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扶持措施。而在加强对“家”的归属感方面,省科协今年评选表彰了50名甘肃青年科技奖获得者、选树10名甘肃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并组织编纂的《甘肃科学家小传》丛书,推动科学家精神深入人心。

引导科技工作者“归家”之后,如何引导他们在工作中发挥作用,以技术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参与,更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包俊宗委员说,我们重点加强了甘肃省科技智库联盟建设,聘请了14名院士专家担任智库咨询专家,支持6名专家教授组建科技智库工作室,努力打造高层次建言资政平台。同时,注重发挥学术交流引领创新发展的作用,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发展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荒漠化防治等主题举办学术交流活动32场次,邀请25位院士作主旨报告。还大力支持天水市、庆阳市和兰州新区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建设,新组建4个科技服务团入驻“科创中国”平台,推动新建产学研协同组织4个,促成签约科技合作项目30项。

作为科协人,也作为科协界别委员,包俊宗既要完成好本职工作,又要积极履职尽责。如何平衡两重身份并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完全可以将两者有机地甚至无缝衔接起来。今年以来,我响应省政协号召,牵头建立了委员工作室,结合履行科协‘服务科技工作者、服务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职责,在团结科技工作者投入我省现代化建设火热实践、引导科技工作者以技术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引导科技工作者通过大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基础、引导科技工作者通过建言献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撑等四个方面,积极履职尽责。”

致广大而尽精微。当采访进入尾声时,包俊宗委员说:“未来,我将继续团结引导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热情拥抱新质生产力,积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求实、务实、落实上持续下功夫,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贡献智慧力量。”

责任编辑:张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