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天地

精雕细琢传承木雕技艺

——武都木雕省级传承人王和平

作者:王福忠

发布时间:2025-01-10 16:21:18

王和平,男,汉族,生于1966年,武都区鱼龙镇王沟村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都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陇南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武都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自幼爱好书画等文化艺术,1990年之后学习木雕,师从民间雕刻老艺人王建齐学习传统木工雕花技艺,后又随民间雕刻艺人王国喜老人学习雕刻。在从事雕刻几十年里,创作了数百件木雕作品,多件作品已被各界人士购买收藏。

师父王建齐、王国喜老人的木雕作品极具明清遗风、古朴典雅的雕花,至今传世作品已成为人们珍藏的传世之作。为了传承老一辈的雕刻技能发扬光大曾去浙江、四川等地开拓视野,走访名师,每到之处,为那些古代建筑遗迹雕梁画栋、玲珑剔透的雕刻艺术感染。那些名师高大的人物塑造让王和平流连忘返,久久不能忘怀。回家后,王和平暗自下决心一定要搞出一片自己发展雕刻的场地。就在雕刻期间,发现武都境内盛产小叶黄杨因此而对黄杨木雕刻情有独钟黄杨木生长缓慢,木质坚硬,纹理细腻,颜色黄亮,作品经打磨抛光后,黄里透红,色泽光亮耀眼,民间有着“木中象牙”之美称。成为木雕材料之上品。

20世纪90年代,王和平曾带上妻子去离家几十里的地方,跋山涉水,采挖黄杨木。回家后精心设计、审材雕刻,从而创作数件黄杨木作品,如“济公”“牧童骑牛”“耕”“观音”等作品,有很多农民生活的劳动场景和民俗文化方面的体裁。这些作品深受人们的好评多件作品已被爱好者收藏。

近年来,王和平一直置身于个体专业木雕工作,在武都区汉王镇仓园开办了万象雕刻作坊,其间成立了陇南市玉骄木石雕刻艺术有限公司,从业人员5人,主要创作生产各种木雕摆件及石雕摆件把木雕产品推向市场,发扬光大。在区文广旅游局和区非遗中心的关怀与支持下,又在武都区万象洞接待中心、万象洞文创园开设了王氏雕刻艺术工作室。

几十年的辛勤耕耘,创作了数百件人们喜闻乐见的木雕艺术作品,其中大型作品“哪吒闹海”“百鸟朝凤”“主席去安源”为代表作品,这些作品均已被爱好人士收藏。黄杨木雕“济公”“飞天”“秋山玩猴”“茶马古道”“武都高山戏”人物雕刻均受当地群众喜爱。作品多次参加省地县各种文化活动交流展、网络评比展、陇南电视台文化视野频道专题报道。

为了更进一步地把武都木雕传承发展下去,前后授徒七人。学徒以王玉娇、张玉德、赵龙等人更为出色,他们的木雕作品表现为刀法细腻、圆润、淋漓尽致,黄杨木“孔雀戏牡丹”“白菜”等作品已被各界人士收藏。

在遵循传统木雕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新,把武都木雕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在创作素材上,以民间人们的劳作形象为主,表现他们朴实、勤劳的劳动生活场面,以及农作物田园瓜果类、高山戏人物、红色文化系列的黄杨木作品。为了创作黄杨木雕“高山戏”人物,王和平曾多次拜访武都高山戏国家级传承人尹维新老人进行学习交流,讨论有关高山戏人物的构思,为创作更多高山戏人物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素材。

武都区属陇蜀文化要道,有着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红军长征的历史遗迹,这些都成为他创作的素材,因而把武都木雕发展为有一定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历史价值的民间艺术。

责任编辑:唐镜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