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天地

陕甘宁边区特等艺术英雄——刘志仁

作者:石 颢

发布时间:2024-12-29 15:44:58

刘志仁(1910——1970),中共党员,“新秧歌运动的旗帜”“特等艺术英雄”,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湘乐镇南仓村人,曾任南仓村村长、南仓村党支部书记、宁县人大代表、甘肃省人大代表等职务。

1944年,刘志仁光荣地出席了陕甘宁边区中央人民政府在延安召开的文教英雄大会,荣获了“特等艺术英雄”荣誉称号,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毛主席还赠送他一条毛毯,以示对他在“新秧歌运动”中作出的突出贡献予以嘉奖。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李鼎铭亲笔签署并亲手给他颁发了“新秧歌运动的旗帜”的奖状。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厅长、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周扬在文教英雄大会总结报告中对他的评价是:“从1937年闹新秧歌直到现在,刘志仁是第一个把秧歌与革命结合起来的人;他在艺术上是有创造的,他把秧歌与跑故事结合成为秧歌剧,他的创作处处以适合群众要求和让群众乐于接受为标准……刘志仁堪称新秧歌运动的模范和英雄!”

1937年,湘乐镇南仓村划属新宁县(新中国成立后归隶宁县)政府的一个行政村。幼时上过4年私塾和3个月国语小学的刘志仁,被村民选为村长。担任村长的7年多里,他边带领村民发展农村经济,支援抗战前线,边利用业余时间倾心创作、排练、演出以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为主题的民间秧歌社火节目,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他把南仓村的秧歌社火队由16名队员发展壮大到了65名队员,实现了全村农户户均1名秧歌社火队队员的预期奋斗目标。他创作并导演的新秧歌剧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保留了传统社火节目的艺术特色,又紧跟全国抗战形势发展推陈出新;既有巩固新政权、支援抗战前线、颂扬中国共产党和革命领袖等内容,又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动各项革命工作开展等内容,大大增强广大革命群众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里,他擎起了陕甘宁边区新秧歌运动的猎猎大旗,并以这种崭新的文艺形式在继承和发展民间秧歌社火艺术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南仓村为中心的湘乐镇群众衷心爱戴他们的这位多才多艺的“草根艺人”。“湘乐社火耍得红,区里县里都有名。里头没有刘志仁,新的故事耍不成”,这是当时流传当地盛赞刘志仁的一首顺口溜。那些年里,思想与时俱进的刘志仁成功创作出了《张九才造反》《新开荒》《九一八》《芦沟桥》《百团大战》《读书识字》《桂姐纺线》《反特务》《劳军歌》《边区好政府》《改造二流子》等30多部新秧歌剧,由于采取的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问一答的对唱表现方式,又通过这一方式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及革命领袖的爱戴,对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反动派的憎恨,则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誉。秧歌剧《张九才造反》头场演出后,新宁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张云德就当场给刘志仁披红戴花,并给南仓秧歌社火队赠送了锦旗,衷心感谢刘志仁创作导演的新秧歌剧“演出了人民的心声,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

刘志仁将传统社火中的《地坛子》创新改编成了主题思想鲜明,形式独特,内容新颖,歌颂革命的《莲花舞》。陕甘宁边区文教英雄大会在延安召开期间,代表们要求观看他的名作《莲花舞》。为满足他们的这一愿望,他和汪庭有、王中泉等临时抽调延安民众剧团的8名小演员经过精心排练,成功演出,与会代表观看后纷纷拜他为师,并跟他讨教新秧歌的创作经验。后来《莲花舞》于1953年、1955年参加了柏林和华沙举行的“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国际舞蹈比赛,分别荣膺了金奖和银奖。自此,《莲花舞》扬名海内外,为祖国赢得了许多荣誉,并被国家文化部确认为“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至今屡演不衰。

责任编辑:唐镜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