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6 15:45:42
加快推进我省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民进甘肃省委员会
加快推进医养结合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我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断谋划完善医养结合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持续推动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提升,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和成效。但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医养结合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政策管理存在短板、医养人才匮乏、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加强政策支持,全面推进医养机构建设。一是鼓励公立医院和养老院举办医养机构,在规划、基建、投资、人才等各方面给予支持,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带动性的优质医养服务机构。二是完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多元化参与医养结合服务,提高供给能力。三是补齐农村医养结合服务短板。整合乡镇卫生院、养老院资源,促进有效对接;做优医疗机构与农村养老机构签约协作机制,轮派医生到农村养老机构服务,并纳入职称评定加分条件;制定相应的补助和福利政策,鼓励医护专业人才参与农村医养服务。
二、理顺管理机制,强化优惠政策保障力度。一是整合发改、卫健、民政、财政、人社等行政资源,建立长效联动机制,统筹管理医养结合事业;进一步厘清相关部门职责权限,打通政策壁垒,形成工作合力。二是优化、完善医保支付制度,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将更多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医疗范围;推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断完善规范措施。三是整合民政现有的养老机构运营补贴、兜底保障人员补贴等,建立健全医养结合专门补助政策。
三、加强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多渠道培养人才,将医养结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卫生人才发展规划,鼓励支持医学院校、职业学院等开设医养结合护理专业;结合行业发展动态,优化专业设置,加强与社会养老机构对接,培养实用型人才;通过市场化机构培养专业技能人才,规范培训流程和认证体系;发挥我省劳务输转优势,建立人社部门与医养机构的合作机制,开展“订单式”人员培训和劳务输转。二是完善人才激励政策,通过入职奖补、社会保险补贴、岗位津贴、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
四、加强医养结合管理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完善医养结合服务评估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保证服务质量、提高行业水准;建立科学、全面、开放养老事业机构评估指标体系,用数字化手段全面监督医养服务质量。二是建立全省统一的医养结合信息服务平台,集成医疗、养老服务信息,利用远程医疗技术,为老年人提供远程咨询、诊断、监护等服务;细化《甘肃省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利用大数据平台开展入户巡诊、保健医疗、上门护理等服务。三是持续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将新建住宅养老服务设施规划情况纳入审查范围;盘活空闲商业用房、厂房、校舍、仓储存量房屋以及社区用房等资源,开办医养机构,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服务设施等的适老化改造。
构建全链条医养结合体系 加快推进我省医养结合产业高质量发展
省政协委员,甘肃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王学军
近年来,我省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与其他省份相比,“未富先老”问题尤为突出。由于内外部多种因素影响,我省医养结合产业发展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在现有行政管理体制下医养结合政策“碎片化”,医养产业处于相互分离状态。二是压力型体制下医养职责被动嵌入,产业参与主体内生动力不足。三是城乡医养服务供给水平差距较大,群众医养需求获得感不足。四是医养产业发展缺乏特色优势,难以形成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五是医养结合专业人才短缺,队伍建设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为此建议:
一、构建跨部门的医养结合政策协调机制。理顺民政、卫健、人社、财政等部门权责关系,进一步规范职责范围,减少职责重合交叉。在民政和卫健等部门之间建立联动协调机制,在医养结合机构的规范运营、监管评估、政策制定等方面开展联合行动,实现协同治理。
二、构建多层级的医养协同服务体系。优化“全龄颐养”体系,提升医疗机构与康复医院、养老院、卫生服务站等基层医养机构的远程会诊能力。推进一、二级公立医院转型发展,建设专业型康复医院、护理院等康复机构,建立康复医院、护理院与三级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制度。
三、构建嵌入式和梯度式的城乡医养服务体系。在城市实施“嵌入式”医养服务,建立家庭医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养老模式。在乡村实施“梯度式”的医养服务,建立乡村社工站连通村级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建设共享式乡村康养驿站。探索设立长期护理保险,开发医养贷、康养贷等信贷产品,弥补农村养老资金不足难题。
四、构建以中医药文化为特色的全链条康养产业体系。创新“疗愈康养”和“农旅康养食住”融合体验,培育森林疗愈、温泉疗愈、心灵疗愈等新业态,开发完善中医药养生游等特色康养项目。支持甘肃中医药大学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康养领域前沿技术研发,建设康养科研创新平台。培育中医药产业新业态,打造医养结合产业新增长点,反哺医疗、养老产业持续发展。
五、构建多层次多学科医养人才队伍体系。组建由社区全科医生、专业康复护理人员、养老护理人员和医务社工等组成的护理团队,为医养产业主体提供全周期、全过程的康复护理服务。提升全科医生培养质量,建立薪酬激励机制,提高全科医生职业认同感。加强康养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士培养模式。支持养老规划师、心灵疗愈师等新型职业的规范化发展。建立医务社工队伍,充实基层社区卫生医疗系统。
补医养服务短板 强人才队伍支撑 赋能医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甘肃卫生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王建成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积极引导并支持医养产业发展,养老服务工作水平显著提升。2023年,省卫生职业学院在全省开展了城乡医养和职业人才供需现状调研,结合近期省政协组织的调研考察,发现我省医养服务仍存在农村供需矛盾凸显、专业人才紧缺、智慧化建设基础薄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建议:
一、优化医养结合服务供给路径。针对现有大型社区,应实施资源整合与设施升级,在社区内嵌入护理院与医养院;对于未来新建社区,应将护理院与医养院作为核心配套设施纳入整体建设规划,确保医养服务前置布局与全面覆盖。护理院专注于出院后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服务,面向康复过程的科学指导与持续关怀;医养院则针对行动不便、生活自理能力受限及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提供集医疗、护理、康复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
二、创新农村医养结合服务途径。盘活现有房屋、医疗和人力资源,通过公建民营模式引入专业团队运营管理,为行动不便的农村老人提供医疗巡诊、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等上门医养服务,明确服务标准与流程,有效对接农村老人医养需求。
三、完善医养结合人才建设体系。坚持“学历筑基、培训赋能、编制引领、职称激励”原则,以全科医学医师和养老护理员培养为重心,以培训—考核—准入为路径,建立省级培训基地。推进现有村医持证上岗和未考取护士资格证的学历教育毕业生转型从业;优化三级医院编制结构,置换适量编制以开辟医养从业人员编制通道;在卫生职称体系中专设医养结合类别职称晋升通道;构建专、本、硕、博贯通式医养人才培养体系。
四、加速医养服务智慧化转型升级。创建养老服务需求数据库,实现各类信息与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联动,预判养老服务需求并联动响应。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支持医养结合产学研项目,引导高校与医养机构深度合作,开发医养结合管理系统。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机构适度付费模式,推动系统研发及应用,实现医养结合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对接,优化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配置,提高医养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五、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落地实施。积极探索并制定涵盖老年健康管理、专业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多维度服务目录,明确长护险定价标准及报销比例。从解决失能失智及贫困老人的刚性需求开始,逐步将服务范围扩大至慢病及大病康复期老人。紧密结合省情实际,适时调整优化,逐步拓宽范围。
大力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水平 推进我省医养事业高质量发展
政协张掖市委员会
近年来,我省不断优化政策环境,持续扩大医养服务覆盖面,着力夯实医养融合基础,已基本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建成了一批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县和医养结合示范机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此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养老工作合力。一是建立健全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政策框架体系,进一步细化我省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精准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二是建立健全养老制度体系,制定各类养老服务主体进入养老领域的“门槛”标准,规范各类主体从事养老服务的行为准则、监管措施。三是制定和公布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加强对老人照护需求综合评估结果和享受基本养老服务合规性、公平性审查,规范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动态管理。
二、分类施策推进,满足多元化养老需求。一是在兜底性养老服务方面,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二是在普惠性养老服务方面,盘活现有资源,探索“以房养老”模式,选择有条件且自愿参保的老年群体开展试点,出让城市居民房产,用于补偿养老保障费用。三是在生活性养老服务方面,大力发展集中管理运营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依托已建成的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建设“养老服务综合体”,促进养老服务与相关服务业融合发展。
三、优化资源配置,补齐养老服务短板。一是优化养老空间布局,在新建和已建住宅小区全面配套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打造城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促进养老与医疗、文体、商业、教育等设施资源融合,为老人提供更为丰富的社区养老服务。二是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充分发挥社工、慈善组织作用,动员社工及志愿者为老人提供专业服务,丰富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功能。支持省内高校、职业学院等开设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培养更多紧缺实用人才。三是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支持民营资本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将配餐、医疗、文体等服务延伸到社区和有需求的老人身边。鼓励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企业以有偿、低偿的方式开办“托老所”,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四是加快智慧养老服务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养老深度融合,建设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充分发挥智能穿戴和居家电子设备功能,通过居家适老化、智能化改造,为老人提供更加优质的养老服务。
四、加快医养融合,提升养老医疗水平。一是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机构,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推进家庭医生体系建设,出台上门开展医疗护理服务政策规范,为老人提供就近方便的健康管理和照护服务。二是建立健全长期护理保险机制,明确长护险参保范围、缴费支付、评估监管等标准,为社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便捷高效的长护保障。三是建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待遇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养老保险待遇和医疗救助保障水平,促进基本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社会慈善捐赠、医疗互助等各类医疗保障互补衔接。
推动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健康持续发展的建议
省工商联副主席,甘肃金益康医养中心董事长 李成勇
加快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发展是近年来养老产业发展的趋势,其融合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旨在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服务。以甘肃金益康医养中心为例,可以发现在运营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诸多困难: 一是人才短缺及人员稳定性差,特别是具备医疗和护理双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医养机构运营和发展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三是市场认知度不高,老人及其家属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认知度普遍不高。四是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不畅。五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覆盖范围有限,大部分护理项目尚未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家庭经济负担较重。为此建议:
一、优化顶层设计。制定完善统一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管理办法,明确牵头管理部门,落实日常监督管理责任。省卫健、民政、医保等部门应联合制定医养结合产业长期发展规划和行业管理运营标准,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的沟通协调和工作推进机制。明确对医养结合机构的扶持政策、引导措施,确保服务体系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养老照护培训平台,开展资格认证,定期组织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参加医护专业技能培训,促进养老从业人员技能持续提升和职业资格标准化认证。制定养老服务类考证一次性奖励、从业人员岗位补贴、年限补贴等政策,激励更多年轻人参与技能认定、投身养老服务行业。
三、完善服务标准与监管机制。出台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准则,明确服务对象、服务范围、机构设置标准、从业人员资质等,统一服务标准。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医养服务机构资质进行审核,并及时向社会公示督查结果。严厉打击虚假宣传、无证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四、推动资源共享与融合发展。构建覆盖城乡、层次分明的医养服务体系,通过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医养结合机构内部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为医养结合机构提供运营床位补贴,减轻失能失智老人家庭经济压力。加强宣传和推广,邀请老人及其家属参观体验,提高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社会认知度和满意度。
五、落实水电气优惠政策。明确并推动落实医养结合机构享受水、电、气的优惠政策和申请办理流程,降低运营成本。
整合医疗资源 鼓励社会参与 强化医养结合服务功能
甘肃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主任医师 赵东荣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老年健康服务工作,坚持以老年人健康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持续提高老年人健康服务能力。但我省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收入低、老龄化趋势加快,医养结合产业发展与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日趋显现。主要问题有: 一是医养资源统筹机制不健全。二是医养服务标准不统一。三是支持系统保障不足。四是社会认知度不高。为此建议:
一、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尽快落地实施。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了《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评估机构定点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并专门制定了长期照护师国家职业标准。应结合我省实际,尽快制定相关办法和配套措施,在全省范围内推动长护险制度落地实施。
二、整合医疗资源,多学科合作强化服务功能。支持医疗机构创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挥医疗机构丰富的医疗资源优势,积极应对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失智、认知障碍、术后康复、躯体疾病等医疗需求。整合医生、护士、康复、理疗、中医、心理咨询、营养等医疗资源提供专业化的医养服务,尤其是将安宁疗护作为医养结合服务的重要内容,引导医疗机构提供全程医疗资源支撑。
三、鼓励社会参与,促进智能化服务供给体系。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鼓励企业研发和推广适合老人的产品和服务,打造智慧医养结合服务平台,实现老人健康数据的实时监测、远程医疗咨询、紧急救援呼叫等功能,提高服务的智能化和便捷性。
四、加强区域合作,促进联动发展。推动省内各市州之间合作,建立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借鉴外省市成功经验,鼓励各市州在医疗资源、医保政策、养老服务、人才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形成以兰州为中心、辐射各市州的区域联动发展格局。
五、畅通信息传播渠道,提升社会认知度。广泛组织开展关爱老人公益活动,扩大信息传播渠道,增强全社会对医养结合的关注和支持。结合我省丰富的文化特色和资源禀赋,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医养结合产业。
优化医保政策 助推我省医养结合产业高质量发展
省政协委员,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总会计师 刘立善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实践中还存在制约医养结合产业发展的诸多问题。不断优化医保政策,可以进一步促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提高医养结合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还可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医养结合服务,促进就业,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此建议:
一、推动长护险提质扩面,让更多老人“老有所护”。一是扩大试点范围,在总结甘南州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广至全省。二是完善筹资机制,探索多元化筹资方式,确保长护险基金的可持续运行。三是优化评估标准,细化失能等级评估标准,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提高评估的专业性和准确性,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四是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护理服务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鼓励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管理服务。五是加强基金监管,建立健全长护险基金监管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维护基金的安全、公平和可持续性。
二、扩大医保报销范围,让更多老人“老有医靠”。一是完善医保政策衔接机制,加强医保政策与医养结合政策的衔接,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管理,明确报销的项目、标准和流程。建立服务评价和反馈机制,确保服务提供方具备相应资质和能力。二是推进医疗养老资源共享,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及目前医保推行的中医、针灸等日间诊疗就医报销,为老人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医疗和养老服务。三是推动医保政策创新,推动医保政策与商业保险融合发展,为老人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健康保障。四是完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加大对医养结合服务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医养结合领域,推动医养结合服务持续发展。
三、推动近期国家医保局系列“适老化”价格政策在我省落地见效。 一是明确居家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方便老人居家接受医疗服务。二是设立免陪护价格项目,推动护理服务向更专业更优质方向发展。三是新增“安宁疗护”价格项目,努力提高疾病终末期老人生命质量。四是为老人等行动不便患者提供便捷医疗服务,国家医保局在超声检查、综合诊查等立项指南中,还设立了床旁超声、互联网诊查(复诊)、远程监测等价格项目,引导医疗机构持续补齐医疗服务短板,力求让老人看病就医更加舒心便捷。
四、推动老年人重大疾病救治和双向转诊体系建设。一是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提高老年人重大疾病救治能力。二是省卫健、医保等部门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平台,协同简化双向转诊流程,方便老人转诊转院。三是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在老年人健康管理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