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钱国宏
发布时间:2024-09-18 10:00:00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由于受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的深远影响,人们一直将“西天取经人”锁定在“唐僧玄奘”身上。其实,通过查阅史料得知,玄奘高僧并非最早西行取经之人,在他之前,有两人先后西行取经:法显、宋云。法显西行比宋云早110年,宋云西行又比玄奘西行早约110年。
官派西行求佛法
北魏是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推行汉化政策,促进民族融合,北魏王朝历代统治者尊崇佛法,提倡佛教活动,一时间大兴庙宇,开窟造像。不仅修建了大同云岗、洛阳龙门等石窟,皇帝还亲自出面召集名僧,讲解佛经。而此时掌权的太后胡充华,在她的提倡下,洛阳修建了500多所佛寺。由于教派众多,对佛经的解读各说其是,各取所需,难以统一,这就需要到佛教的发源地找一个正统的说法,即所谓到西天求取真经。这是一桩博取佛教徒拥戴的盛事,更是确立自己在佛教界正宗地位进而巩固统治的重要举措。胡太后决定派宋云、慧生一行人前往天竺求取真经。同时为宣扬国威,结好诸国,还给沿途各国写有公文诏书,并携带“五色百尺幡千口,锦香袋五百枚,王公卿士幡二千口”,向所经恹哒、乌苌、乾陀罗(健驮罗)等国家赠送。这便是宋云“西天取经”的主要缘由:求取佛经,联谊诸国。
历尽磨难书壮举
宋云,敦煌人氏,北魏明帝时在洛阳闻义里皈依佛门,后任“僧统”(管理僧侣的官员),故而,他才有机会官派带队前往天竺取经。公元518年11月,宋云同慧生、法力等僧众从洛阳出发,经过陕西长安、甘肃兰州郡、青海西平,翻越日月山,进入柴达木盆地,走吐谷浑古道,入鄯善,过左末城,沿昆仑山北麓越葱岭(帕米尔高原),经瓦罕走廊(今阿富汗东北)至白沙瓦(今巴基斯坦境内)一带。一路上历尽艰险,数度濒临危境,但都被宋云一一化解。其状如他所载:“葱岭高峻,不生草木。是时八月,天气已冷,北风驱雁,飞雪千里。”沿途中,凡经历一国一地,宋云都详细记载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如他们在经于阗国(今和田)时,曾作如下记载:“王头著金冠似鸡帻,头后垂二尺生绢,广五寸,以为饰。威仪有鼓角金钲,弓箭一具,戟二枚,槊五张。左右带刀不过百人。其俗妇人裤衫束带,乘马驰走,与丈夫无异。死者以火焚烧,收骨葬之,上起浮屠。居丧者剪发剺面以为哀戚,发长四寸,即就平常,惟王死不烧,置之棺中,远葬于野,立庙祭祀,以时思之。”这段记载说明佛教在当时的于阗大受崇信,还反映出中原僧人不断来到于阗,中原与于阗之间的佛学交流非常频繁。
返洛著述遗珍篇
公元522年2月,宋云一行历时5载,历经千难万险,游历数十国,带着170部大乘佛经等数量庞大的经卷返回洛阳,完成了使命。今天,在河南登封少林寺的碑廊中,有一块名为“达摩只履西归圆碑”,上面刻有“达摩入灭太和年,熊耳山中塔庙全。不是宋云葱岭见,谁知只履去西天”的七言律诗,写的就是北魏高僧宋云西行求法经葱岭返归京城洛阳时遇见达摩(北魏著名禅师)拄杖执履赤脚西去的故事。回到洛阳后,宋云撰有《家纪》,慧生撰有《行纪》,记录了他们此番西行的经历和见闻。可惜,这些著述大多散失,幸好有宋云同时代的抚军司马杨衒之所撰的《洛阳伽蓝记》,综合收录了宋云等人西行的记述,后人将这些著述编撰成《宋云行纪》。《宋云行纪》不仅记述了当时从中原前往天竺的交通路线,还对沿途国家、地区的地理物产、社会政治、风俗民情、宗教信仰等进行了翔实的记述。法显、宋云、玄奘是中国古代三大西行高僧。法显西行比宋云早110年,宋云西行又比玄奘西行早约110年。法显的《佛国记》、宋云的《宋云行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三本记述,在时间上前后联系,可以系统地了解中亚等地的历史地理,在世界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成为后人了解西域各国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地理交通、风俗文化的宝贵历史资料。宋云毫不亚于法显、玄奘西行求法的事迹,在1500年前,对促进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