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 勇
发布时间:2024-09-09 10:00:00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王以哲,字鼎芳,黑龙江宾县人,东北军的高级将领,张学良的亲信部属。1936年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东北陆军步兵第十九师中将师长兼第七旅旅长、第六十七军军长等职务。这位在历史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东北军将领,以其坚定的信念和英勇的行动,成为东北军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破冰行者。在山城堡战役中,他率领的第六十七军积极配合红军,给国民党军以决定性的打击,有效制止了国民党对陕甘根据地的军事进攻,对中共夺取军事政治主动、争取抗日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国内和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
1934年,卫立煌和陈继承率领的“中央军”因“围剿”红军无功而退。继他们之后来河南、湖北“围剿”的就是王以哲的第六十七军、何柱国的第五十七军及第五十三军下属刘多荃的一〇五师等东北军部队,其中,第六十七军首先进入了大别山区。
红二十五军的对头就是王以哲的第六十七军,从包围大别山根据地苏维埃政权开始,长征途中一路尾随直至陕北。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根据日本加紧侵华后中国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同时,对张学良、杨虎城及其所部大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争取他们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1936年初,张学良在洛川设立“西北剿总前进指挥所”,与王以哲商讨东北军的去留大计后,密托王以哲设法沟通与红军的联系。王以哲出身于东北军,在那个动荡不安、民族危亡的年代,他怀揣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沉热爱。“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王以哲内心的悲愤与不甘愈发强烈。他深知,要拯救民族于水火,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2月25日,王以哲在洛川城内柳营会见了中共中央联络局局长李克农和苏维埃政府贸易总局局长钱之光等,双方就红军与第六十七军局部合作达成口头协议:在政治上,王以哲赞同红军关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在军事上,确定双方互不侵犯各守原防的原则;在经济上恢复红白区通商。这是红军和东北军的第一个停战互助协定。
王以哲驻洛川期间,积极与中共方面接触,摒弃了过去的偏见与隔阂,以极大的勇气和魄力推动东北军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同时受中共抗日救亡主张的影响,在第六十七军安排下掩护了不少共产党员及进步青年。地下党员孙达生,经杜仲远、高崇民介绍,由上海赴西安到东北军工作,受到王以哲的热情接待。王以哲委任孙达生为秘书(少校军衔),为掩护孙达生在东北军中工作提供了各种方便。王以哲又应中共地下党的要求,把从北平、天津来的20余名进步学生(其中有的是秘密党员)接到洛川,安排在第六十七军教导队中,向部下灌输抗日思想,为第六十七军注入新鲜血液。
在王以哲的努力下,东北军与中共之间的沟通渠道逐渐畅通。双方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的行动如同破冰之锤,打破了曾经的坚冰,让合作的暖流在双方之间流淌。王以哲和共产党人多次秘谈,愈来愈看清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是真正的抗日力量,认识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和威力,所以积极为促进西北大联合和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竭尽全力。
1936年3月,王以哲陪同张学良与李克农、钱之光会晤,会商约定中共中央负责人与张学良进一步商谈。4月,王以哲又陪张学良赴延安与周恩来举行了著名的“肤施会谈”。双方共商抗日救国大计,探讨逼蒋抗日之可能,并就两军停战、互相通商、互派代表等问题达成协议。
1936年7月,王以哲由周恩来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毛泽东亲笔致函王以哲,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与南京政府谈判的情况,并就蒋介石将于“西南问题解决之后进攻东北军”的信息提醒张学良、王以哲“严密警戒”。毛泽东指出:“张副司令及我兄联俄联共抗日救亡一主张,并非少数人的主张,实全国爱国同胞的主张……谁要反对张副司令及我兄,不但弟等所率红军必须以全力而声讨蒋氏及东北军叛逆分子之罪恶行为,即全国爱国人民及国际革命势力亦决不容蒋氏等胡干。我兄与张副司令实此政策之首先提倡与实行者……”从此,王以哲率领的第六十七军和红军关系更加密切,成为真正的友军,相互认可,默契配合。
二
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后,红军强渡黄河进行西征。但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被迫在黄河两边分开,红军分成了西路军和东路军。西路军由陈昌浩、徐向前指挥继续西征,而东路军由彭德怀指挥回师保卫陕北苏区。
此时,国民党政权不顾中国共产党一再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继续坚持反共的内战政策,蒋介石坐镇西安,调集国民党军第一、第三、第三十七军和东北军第六十七军、骑兵军等5个军,于10月下旬从会宁至隆德一线由南向北,分四路向红军进攻,企图消灭红军于靖远、海原地区。
为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争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决定集中主要兵力给国民党军第一军(军长胡宗南)以歼灭性打击;以一部分兵力牵制第三、第三十七军,并相机予以打击;对东北军第六十七军、骑兵军进行统一战线工作,以迟滞其前进。
10月底,胡宗南指挥国民党“中央军”第一军3万人和东北军第六十七军王以哲部5万人跟随在东路军的身后。彭德怀实行突围退缩方针,放弃宁夏同心城之后,把追兵引向豫旺堡。由于红二方面军长征跋涉,极度疲劳,彭德怀亟需东北军提供掩护,于是他电告王以哲:“兄部到豫旺堡后,务请停顿二三日,协助弟之行动,相知之深,谅承鉴察。”接到电报后,王以哲便把红二方面军可以安全转移的路线交给彭德怀。11月10日,毛泽东电告彭德怀等,让红二方面军“按王以哲所述路线前进”。从而,红二方面军得以安全突围到陇东环县的洪德一带。
胡宗南的第一军占领宁夏同心城后,根据蒋介石的指示,立即分兵向豫旺堡一线红军追击。他们企图沿甘、宁交界地区向东疾进,直插定边、盐池,威逼陕北红军根据地中心保安,并通过与洛川、甘泉、肤施、瓦窑堡一线的东北军刘多荃部联手,与杨虎城以及在榆林、绥德的高桂滋、高双成等地方武装配合,夹击歼灭红军。
11月17日,王以哲电告彭德怀:“现东北军又奉令向山城堡、环县一带前进,并限20日前完成任务,若有违误,即革职拿办。为配合友方,东北军决于16日进至豫旺堡,然后缓至19日再出发前往山城堡。”王以哲还着重提醒彭德怀:“考虑到胡部一向不按指定路线前进,必紧随红军身后急进,应有作战可能。”他再三叮嘱彭德怀:“为保存抗日力量,亦似不必做无谓牺牲。”通知了彭德怀,王以哲又向蒋介石谎报自己已经完全遵命让各部紧急出动。实际上他指挥的四个步兵师、三个骑兵师全部蜗行了三天之久,没到达指定区域。
胡宗南进入豫旺堡之后,王以哲部在蒋介石的再三催促下率四个步兵师、三个骑兵师分别向李旺堡、豫旺堡跟进。胡宗南一马当先,调整部署,把自己的“中央军”分成三路突进。左路第一师第一旅由惠安堡东进;中路第一师第二旅向萌城、甜水堡推进;右路第七十八师由田家塬向山城堡前进;第四十三师、第九十七师为第二梯队进至豫旺县城及附近地区。这样一来,胡宗南的三万大军分散成三部分,只要某一部分比较孤立,就会成为红军的桌上餐。
胡宗南部追击战很不顺利,进入环县后,地广人稀,自然环境极为恶劣,枪声一响,居民知道要打仗就全逃光了。由于交通不便,胡宗南又轻率冒进,后勤供应成了大问题。胡宗南军队的粮食和日需供应无法解决,干渴饥饿威胁到了每个士兵。麻烦远不只这些,胡宗南军队还没进入战场,中路第二旅的刘超寰团就遭遇原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和第三十一军伏击。双方激战多时,互有伤亡,胡部李友梅第四团赶来增援,红军撤走。
11月18日,蒋介石来电催促胡宗南率部速向定边、靖边“剿匪”。因为当时苏区东南西三面都已经被国民党军包围,如果胡宗南部占领定远、靖边一线,完全封锁苏区的北面,红军则必死无疑。此举还意在打通胡宗南部从陕西方向获取给养的便捷路线,确保军需无虞。胡宗南随即命令各部加紧进攻。
此时,彭德怀根据王以哲提供的情报及实际观察,得知胡宗南部的右路军七十八师已经孤军突出,决定集中主力,围歼该师一两个旅。
胡宗南的右路军七十八师虽然与他的左路、中路渐行渐远,有成为“孤军突出”之势,但胡宗南左、中、右三路在整个战场都只属左路军,还有一支大的右路军是王以哲指挥的东北军。七十八师与胡宗南本部渐行渐远,就意味着离拥有五万兵马的王以哲“大右路军”越来越近。七十八师命运如何,就完全取决于东北军王以哲部。
王以哲在蒋介石严令和国民党“中央军”飞机的监视下,只能命令东北军和胡宗南部的“中央军”一同行军,几乎是齐头并进。但红军与东北军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秘密协议,王以哲全力配合红军,除了将所有作战计划和战场情报提供给红军以外,还准备违抗蒋介石命令停止行军。
三
1936年11月19日,红军前敌总指挥彭德怀做出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孤立深入之右路第七十八师的部署。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在山城堡以南待机;第十五军团一部诱敌东进,主力隐蔽于山城堡以东及东北山地;红四方面军第四军主力于山城堡东南地区、第三十一军于山城堡以北地区隐蔽待机;红二十八军在红井子一带牵制国民党军左路第一师第一旅。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和刘志丹旧部第八十一师等部署在洪德城、环县以西地区做做样子,迟滞东北军六十七军和骑兵军。
就在彭德怀调兵遣将准备对付来敌之际,胡宗南指挥的左路军正急匆匆投向彭德怀布下的口袋。远在洛阳的蒋介石从空军得知东北军蜗行的事实后勃然大怒,一再催令王以哲属下各部加速进军。王以哲立即命令各师关闭电台,随即以联络不上为借口,不下达进军命令,不再理会蒋介石。
此时,大雪纷飞,天气严寒,胡宗南的“中央军”向山城堡逼近。一路上极其困难,没有柴草,没有粮食,连饮用水都没有。11月20日,第七十八师第二三二旅第四六四团先行进入山城堡,发现这一带已经是“居民逃避,十室九空,给养柴草,无处购买,而地区辽阔,人烟稀少,道路困难,后方兵站又不能追送,前方部队时虞断炊,实以严重问题也”。听说山城堡有一处大水泉,可以供数千人饮用,所以他们决定在山城堡宿营。
11月21日,第七十八师的后续部队第二三四旅的一个团也开入山城堡。红军的机会终于来了,彭德怀和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及军团长左权决定强攻。红一军团第二师师长杨得志看出敌方临时构筑的土木碉堡工事之间相距很远、无法互相支援的破绽,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以火力掩护爆破小分队逐个将碉堡工事炸掉。山城堡敌军大部分阵地被红军攻陷,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要全部拔除敌方工事也颇不容易,双方激战到黄昏,互有伤亡。
被困山城堡的“中央军”紧急呼救。胡宗南闻讯,大吃一惊,随即向王以哲部求援,但王以哲诉苦道:“因前进部队采用无线电静默,自己已和前方部队失去联络,无法知道自己各师在哪里,无法下达命令。”又饥又渴且弹药就要耗尽的敌军决定突围。
放弃阵地的“中央军”遭到红一军团第一师、第四师和红三十一军主力连夜突袭,最后被包围在山城堡西北的山谷中。此时,他们连简易的工事也没有了。经一夜战斗,七十八师主力几乎被全歼,大量武器弹药被红军缴获。此役,给蒋介石嫡系胡宗南部以沉重打击,迫使国民党军停止了对陕甘苏区的进攻,对国内和平的实现起到促进作用。
山城堡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的第一个大仗,也是红军长征和结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仗。他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的成功实践,在红军和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四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在西安事变中,王以哲是主要参与策划和实施者之一。西安事变后,东北军发生内讧,爆发了“战”与“和”的激烈争论。东北军部分少壮派军人反对与南京政府和谈,主张拼死一战,而部分元老派将领从大局出发,主张和平解决。中共中央代表团周恩来、叶剑英、博古等团结以杨虎城、王以哲为首的西北军和东北军将领,维护“三位一体”,稳定西北大局。
因王以哲拥护中国共产党和平主张,与红军代表团同心协力,所以他就成为张学良被蒋介石扣留后中国共产党与东北军联合的核心,也成为极少数野心分子篡夺军权的最大障碍。
1937年2月2日,在东北军“少壮派”应德田、孙铭九等发动的变乱中,王以哲遇害牺牲。他牺牲后不久,国共两党再次实现合作,全国共同抗日局面形成。王以哲为中华民族的救亡和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卒年42岁。
此后,关于王以哲是中共“特别党员”一事长期湮灭不闻,甚至一些曾在东北军工作的中共党员都不知情,直到1980年代初,在叶剑英等证实下才得以澄清。王以哲作为东北军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破冰行者,毛泽东曾作出高度评价:“鼎芳先生努力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但是国家民族之干城,亦爱国人民之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