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铁钧
发布时间:2024-09-09 10:00:00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193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陕甘边区开辟出陕北安定、陇东南梁、关中照金的三路游击区,建立起以南梁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开创了游击战的新局面。
1934年11月4日,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南梁召开,选举产生了边区工农民主政府,设立军事、土地、财政、粮食等委员会。财政委员会为繁荣地方贸易、发展边区经济,在南梁荔园堡和白马庙兴办了逢农历初一、十一和二十一的农贸大集,十里八村的百姓、商贩纷纷带着粮棉、蛋菜、畜禽和各种土特产品前来交易,没多久,国民党统治区(以下简称“国统区”)的商人也贩来各种生活物品、农用器具等,大集每次开市都人头攒动、熙来攘往、买卖兴隆。
但过了一段时间,大集却逐渐萧条,商人也日趋减少,交易量急剧下滑。对此情况,财政委员会迅速派人查找原因,发现问题主要出在货币上。当时,边区除流通银圆,也使用国民党当局、军阀、票号发行的各种纸币。但“国统区”的社会动荡、经济不稳,货币经常贬值,今天到手的钞票,明天就可能变成废纸,让民众对其极不信任,只有银圆的价值稳定、信誉度高。所以在农贸大集上除了小买小卖、找零钱不得不用纸币,几乎全是银圆交易。
但是,大集的火爆兴旺,引来国民党反动派的仇视,他们在出入边区的必经之路增设关卡、严加盘查,发现携带银圆就以“通匪”为由强行没收。商人害怕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被劫走,就不敢再来边区大集做生意。
为打破敌人封锁,重新繁荣集市,民主政府成立了边区银行,承担发行货币、办理兑换等职责,同时将印制货币的任务交给了具有雕刻、绘画技艺的政府人员高名山和邵凤麟、邵凤来兄弟。3人在没有印刷设备和适用纸张的艰苦条件下,经反复研究、试验,采用木刻制版、在麻布上套色彩印,用桐油浸润、烘干的方法,印出质地柔韧、抗折耐磨,面值一角、二角、五角3种油布币,是陕甘边区首次发行的红色货币。
油布币上端印“全世界无产阶级及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17字,下端印“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财政委员会发行”字样,两边印“提高工农生活”“随时兑换现金”,并加盖正、副行长印章。票面有3枚五星,正中大五星内绘镰刀铁锤,盖有陕甘边区银行印章,油布币刚进入市场时流通并不顺利,民众对印制简单的油布币疑虑重重,都不敢使用。为打消民众的顾虑,财政委员会成立了贸易货栈,备足粮棉油盐、锅碗瓢盆、镢镐铧犁等生活物品和农用器具,专收油布币出售。民主政府也安排工作人员,在集市上用油布币采购商品。边区银行同时在集市上和荔园堡设立了4个兑换点,1块钱油布币可直接兑换1块银圆。
老百姓看到油布币不但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还可随时兑换银圆,就纷纷尝试使用。“国统区”的商贩见边区大集又开始红火,油布币不但价值稳定且方便携带,许多人便买通了“关卡”,源源不断地运来各类货物,收取油布币出售,然后换回银元,不但了活跃了市场、繁荣了贸易,促进了流通,也缓解了边区政府和红军后勤补给的压力。
油布币流通半年多后,陕甘革命根据地日趋扩大,边区经济不断发展,油布币开始不适应市场需求,民主政府决定发行“陕甘边区农民合作银行兑换券”,逐渐取代了油布币。
陕甘边区首次发行的红色货币虽流通时间短、使用范围小,但它为推动边区贸易、改善民众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稳固陕甘边区民主政权、建立西北革命根据地奠定了经济基础,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金融事业积累下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