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天地

张澍讲学兰山书院

作者:柴多茂

发布时间:2024-08-05 10:00:00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张澍,字伯瀹,号介侯,清代凉州府武威县人,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因性格“刚介特立,论事屹然,不唯不阿”,仕途颇为不顺,仅担任知县三十年。张澍在经学、史学、姓氏学、辑佚学、金石学等方面均卓有建树,辑有《二酉堂丛书》等,“而《姓氏五书》尤为绝学”。梁启超曾赞曰:“甘肃与中原窎隔,文化自昔朴僿,然乾嘉间亦有一第二流之学者,曰武威张介侯。善考证,勤辑佚,尤娴熟河西掌故。”

嘉庆十二年(1807年)秋,张澍结束了漫游大江南北的生活,准备返回家乡。在进入甘肃境内后,他接到了宁夏道道员积郎阿和藩台蔡廷衡的文书,说是陕甘总督长龄聘请他到兰山书院任山长。这个消息对于陷入生活窘境中的张澍来说真是个“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在兰山书院讲学,他不仅可获得“每岁修脯金四百金,每月薪水八两”,而且还能与一些文人士子、官员们保持来往,并有可能通过总督长龄的举荐再度出仕。

兰山书院初名正业书院,是在雍正二年(1724年)由甘肃巡抚卢询捐养廉银,在明代肃宪王朱绅尧修建的红花园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到了雍正十三年(1735年),甘肃巡抚许容又奉旨改建为兰山书院。兰山书院是中晚清时期甘肃规模最为宏大的官方书院,由南到北,按中轴线对称建有大门、仪门、文仁堂、敬逊堂、射圃等。在文仁堂和敬逊堂中间西面修建有数间房屋,是山长的住宅、客厅和斋房。张澍到兰山书院后就住在这里。

在兰山书院,张澍发现书院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学员们仅仅学习参加科举考试用的“时艺”,却不去研读儒家经典和史学方面的书籍。张澍便在教学上除诗赋、书法外,又增加经学、史学等内容,极力倡导读经学史。如曾受学于张澍的安定县人马疏(字经纬,号南园,嘉庆二十五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任陕西府谷、雒南、富平、咸宁等县知县)说:“介侯师主讲兰山,疏从之学。师训及门,以经史为宗,词章次之。”

张澍的教学方法大大地提高了士子们的应试能力,这也使得后任的山长们都沿用张澍设置的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即由山长讲授经史名篇,与学生严格按照山长制定的计划攻读经史著作相结合。

兰山书院以藏书之丰富名冠陇右。讲学之余,张澍沉浸于典籍之中,饱读了书院庋藏的200多种经史子集,并开始研究凉州史地,编纂完成了《五凉旧闻》40卷。这一时期,张澍还与当朝显宦严烺、那彦成、铁保、松筠等人保持密切来往。松筠是张澍当年中进士之时在京城的老相识,两人性格颇合,相交深厚,嘉庆十三年(1808年)冬由伊犁将军调任陕甘总督。张澍曾作《上松湘浦(筠)制军》等诗,称赞他对儒学的重视,其中“微名久辱上公知,拂袖归来感岁时”“扪心未信人能铸,主善宁教士不羁”“况荷崇墀宽礼数,秦风爰赋修裳诗”等诗句则表达对松筠当年赏识自己的感谢,同时也讲述自己的困境,希望能得到关照。后来,张澍作《纪松湘浦制府遗事》,详细记录了两人在兰州的交往:“抵任之日,(松筠)即来书院,握手曰“君甲寅乡荐,余即知之,曾有诗寄章桐门,君见之乎?”余曰:“荷公厚褒,未尝弭忘。”后每逢课期,必亲至,竟日乃去……”

不知不觉,张澍在兰山书院讲学已整整一年。秋天的兰山层林尽染,风景如画,在嘉庆十三年秋日的一天,张澍邀请朱庭楷、朱庭模兄弟和杨本俊、刘自钦到五泉山赏秋景。游玩后,张澍作诗两首,其中一首写道:“秋入金天爽气侵,扪萝附葛上危岑。黄河东去淘豪杰,白塔西回厌梵林。怪石依岩奔虎踞,飞泉挂壁老龙吟。毂弓卜得茅亭筑,乘夜来弹孺帝琴。”描绘了兰山迷人的秋景。

嘉庆十四年(1809年)清明节次日,张澍又一次登临五泉山,至清晖阁,直到傍晚时分才回到书院。清明已过,陇原大地亦是一派春意黯然,桃红柳绿,莺歌燕舞,人们纷纷外出踏青。张澍也约几位好友或到黄河岸边,或登兰山踏青。一天,天气晴好,张澍便邀请朋友李彪、谈士涛同游兰山,怎知到半山腰时,春雷乍响,下起了沥沥春雨,三人只好下山返回。

嘉庆十五年(1810年)暮春的一天,张澍向新任的陕甘总督那彦成递上辞去兰山书院山长的书函,遂后再次踏上了回乡的路。张澍在兰山书院主讲2年有余,这是他人生中一段较为平静的舌耕读书生活,也是他开始关注和研究凉州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

责任编辑:唐镜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