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7-17 10:01:26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深刻领悟精神实质 准确把握实践要求
□ 韩正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处于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面对深层次矛盾隐患和外部风险挑战,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根据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高站位谋划部署和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将其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要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必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历史规律、理论基础、现实发展提出的创造性论断,体现了突出的中国特征、鲜明的时代特色、重大的价值意蕴,对于引导我国各族人民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忠诚,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二要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自在”形式在历史上长期存在,又在近代以来完成救亡发展的历史课题中,在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转向“自觉”与“自为”,并日益发展为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三要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必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民族理论的传承,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民族平等”“把民族问题看作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等民族理论是认识和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行动指南。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下”观、“大一统”思想、和而不同理念等是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脉。
四要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必然。民族凝聚力是巨大发展潜能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我省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地区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作为省政协委员、省应急厅主要负责同志,要把履行政协委员职责与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应急管理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在以高水平安全服务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一,聚焦安全发展,有力稳控民族地区安全生产形势。针对民族地区安全生产基础普遍薄弱、安全监管执法水平整体不高的情况,要组织省级执法力量、专家团队深入民族地区,加大指导帮扶力度,推动民族地区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解决隐患不会查、查不出的问题,帮助民族地区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有效防范安全风险。第二,聚焦预防为先,有效提升民族地区防灾减灾水平。要抢抓国家实施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的有利时机,对民族地区给予倾斜支持,用情用心帮助民族地区实施好基层防灾工程,以工程治理手段系统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推动灾害防治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第三,聚焦固本强基,有为提升民族地区基层应急能力。要借鉴天水市、武威市民勤县试点经验做法,统筹整合用好各类资源,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健全预警发布、隐患排查、叫应叫醒等机制,配齐应急物资装备,抓实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做足灾害防范应对准备,强化“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推动民族地区实现乡镇“七有”、村(社区)“五有”目标,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第四,聚焦协同发力,有序提升民族地区安全防灾意识。针对民族地区特殊的语言文化、风土习俗等特点,要把安全防灾科普宣传教育与少数民族各类纪念活动、传统节日相结合,注重运用民族语言文字,以民族地区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方式,组织开展一系列体现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的安全防灾科普宣传活动,推动安全防灾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增强科普宣传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大力提升民族地区群众安全防灾意识和应急避险技能,形成“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浓厚氛围,更加科学有效应对突发灾害事故。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省应急管理厅党委书记、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