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香政协

明月照边关

作者:王芳

发布时间:2024-06-18 18:20:56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五月十五夜,皎皎月轮悬挂在夜空,像一颗熠熠发光的珍珠,轻盈又高贵。我仰头盯着它,它仿佛也在看着我,清冷之间盈盈一笑,夜空都跟着笑出了涟漪。霎时,我加班紧张的神经一下松弛了下来,整个人飘然如一缕清风,片刻就融于无涯的天幕之中。

月光之下,是高耸连绵的天山。白日里,它是灰色的,山脊一条条,天气晴好时还能看到更远处顶着白头的雪山,蓝天作底,绿树相映,整个画面秀丽巍峨。而晚上,它们则一袭黑衣,盎然不动,曲折的轮廓在黑夜的雕刻下,尽是果敢和刚毅。树叶沙沙作响,晚风凉意沁人,清光此夜最明。哦,这就是“明月出天山”呀!

印象中的天山,是传说中的西域和边关。它飞沙似雪,冷月如霜。张骞历尽千辛,凿空西行,丝路一开,不同文明便在这里碰撞出绝美的灿烂;它金戈铁马、烽火连天,一代又一代的征人不远万里,奔赴沙场,马革裹尸,“直为斩楼兰”。没来这里之前,我对边关的感受大多是由边塞诗词而心生的神往。

还记得第一次身临其境感受“边关”,是三年前和朋友夜宿司马台长城。历数风烟千载远,长城依旧卧山头。那晚的一切都很原始,四周是呼啸的西风和肆意的黑暗。后半夜,月亮悄悄爬上来,微弱的光照着残垣上被风吹动的秋草。那一刻,我恍若穿越到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一代代边关将士和戍人就是这样居住在简陋的烽燧中,提着灯巡逻,偶尔提壶酒,哼哼家乡的调子,听风声呜咽,数斗转星移,看边关明月,盼海晏河清。

去年下半年,经过一番纠结,我追随初心,跨河西走廊,经阳关、玉门关,来到了边塞诗中的天山脚下。这里离边关最近,却离家最远。身披着迷彩,此刻头顶的月圆如梦圆。是夜,我第二次停下来身临其境感受“边关”二字。

这里是祖国六分之一的国土,相对荒凉,却也热血满腔。这里自古就不乏壮志豪情,不论是班超的“但求生入玉门关”,还是高适的“万里不惜死”,亦或林则徐的“岂因祸福避趋之”,个个都是铁骨铮铮、令人敬仰的英雄。今日,依然有诸多有志男儿从五湖四海汇聚而来,怀抱清澈的爱,驻扎边防,只为护佑祖国河山不少一寸一毫。

偶尔和学员聊天,一个95后的小伙子说:“来到这里,我也想家。但军人就是这样,忠孝不能两全。况且能来到边疆建功立业,我的父母都为我骄傲。他们开心,也算我尽孝了。”说这话时,他眼神平和又坚毅,仿佛已看透这份职业背后的艰辛,但依然义无反顾。

前几天的一次主题活动中,还有封来自喀喇昆仑边防的“家书”,令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信中道:“如果我牺牲了,抚恤金给你;如果我伤残了,离婚证给你;如果我回来了,我把一辈子都给你......”很多边关将士,在执行任务前,都会写下这样的“遗书”。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祖国的忠诚无畏,对亲人的情深义重。他们在我们看不见的高原哨所和无人之境,默默地用青春和信仰筑起固若金汤的长城。如此,我们才能在万家灯火中享受安宁。“边关”,不仅仅是华夏神州之上的一方土地,更是丹心映山河的神圣使命。

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月亮,这被地球捕捉住的一团宇宙尘埃,不但让彼此不再孤单,也让进入文明时代的人类,多了更丰富的情感寄托和人生哲思。千百年来,解忧寄相思,抒怀展抱负,千将士们的诗和远方都在这一轮边关明月里。

熄灯号响了。号声悠长,闻者心安。远远望去,大门口的哨兵,头顶边关月,巍然如青松,即便在夜里,我仍能感受到他们灼灼的目光。明月照边关,历史莽莽苍苍;明月照边关,青春铮铮可鉴;明月照边关,初心历久弥坚。

责任编辑:赵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