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新
发布时间:2024-06-12 10:33:48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夏至,在二十四节气中很早就被确定了。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它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因此常被赋予天长地久的含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表明世间万物到了夏至都停止了生长,生长也都到了最大的程度。
过夏至节,我国古代早就有了这个习俗。虽说夏至不是一年中最热的,但古人有感夏至日的漫长,索性放假一天,祭祀、会友、宴饮。《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史记·封禅书》则云:“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成语“杯弓蛇影”也源于夏至的一次宴请。汉朝应劭在《风俗通》中记载:“杜宣夏至日赴饮,见酒杯中似有蛇,然不敢不饮。酒后胸腹痛切,多方医治不愈。后得知壁上赤弩照于杯中,影如蛇,病即愈。”后人因此以“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夏日炎炎,但人们依然诗兴大发。唐代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该诗描写了诗人自己闲居消夏,心里念着赤日炎炎下忙于农事的老百姓。诗人刘禹锡则根据“夏雨隔田坎”的自然现象,巧妙借喻,写出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唐朝权德舆《夏至日作》诗中“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说的是夏至节气是阳极阴生的转折点,盛极而衰是古人在夏至中体会到的一种朴素而深厚的哲理。而明代刘基的诗句“夏至阴生景渐催,百年已半亦堪哀”则是由自然现象引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描写夏至的诗歌还有很多,或忆古思今,或表达心怀百姓,或阐述自然之理,充分展现了人们对自然、对耕作、对人生的思考。
“进入夏至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夏至以后,尽管一浪强过一浪的热浪袭击过来,但勤劳的农人是不敢消受太多的悠闲。放眼望去,大地上的绿色仿佛一下子就多了起来,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得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进入伏天里,耕地赛过水浇园。”抓紧中耕锄地是解决后顾之忧的唯一办法。农人们常常无视烈日的炙烤,忙碌在广阔的田野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才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而对于当年的我们来说,夏至时节的活动丰富多彩且充满了欢声笑语。蝉在树叶间比赛似的撒了欢儿地鸣叫,听着树上的蝉演奏着高八度的曲调,小伙伴们便寻思着怎么把它捕捉下来。于是,就借助于自制的工具,找来一根粗细适中、长度足够的竹竿,把铁丝弯成圈儿绑在竹竿顶上,在铁丝上系上网袋,然后慢慢伸向树上的蝉,冷不丁一扣,“知了”声戛然而止,只见蝉在网袋中挣扎。午后,伙伴们从家里溜出来,一起到水塘游泳、摸鱼……玩够了又去地里偷摘甜瓜、西瓜来大快朵颐。到了晚上,伴着蛙声、蛐蛐儿的鸣叫声,伙伴们便在河塘边捕捉萤火虫,把它放进瓶子里,隔着玻璃看它一闪一闪地发光,和天上扑闪着明亮眼睛的星星一起呼应对话。轻罗小扇扑流萤,是那时候最美的情景……
夏至时节,展示着夏天的威武和强劲,也将世间生命的热情推向了极致。不经历夏花般的绚烂,又怎能深深体味到秋叶般的静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