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志宏
发布时间:2024-05-15 10:00:00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文学巨匠,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谈及鲁迅,大家都会怀念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大贡献,然而,很多人或许不甚了解,鲁迅在地质学方面也曾取得过辉煌的业绩。他在《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中提及:“我首先正经学习的是开矿,叫我讲掘煤,也许比讲文学要好一些。”
一
鲁迅少年时读的是私塾,在那里他接触到了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山海经》,书中地理记述与神话传说交织的奇书让他魂牵梦绕,也为他打开了一个更大的空间——古人地理世界中描绘的、充满了荒诞离奇想象的国家地理。
1898年鲁迅首次离开家乡,考入了南京水师学堂。一年后,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它是一所培养地质、矿物、道路工程等新式人才的学堂,接受的是刚刚起步的地学新式教育。
矿路学堂由洋务派代表张之洞奏请光绪皇帝批准开办,仿照德制,课程以开矿为主、铁路为辅。鲁迅等人成为该学堂招收过的唯一一届采矿地质班学生(1898年10月—1902年1月,共24人)。学习期间,他非常刻苦,学了《矿学》《地质学》《测算学》《测图学》等课程,在教材的书页空白处记了很多听课笔记、学习心得等;花大量时间抄录英国著名地质学家赖尔的《地学浅说》译文内容,甚至把书中精密的地质构造图描摹下来。最终,鲁迅成为班级中唯一获得金质奖章的学员,以一等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学堂总办钱德培曾夸赞:“周树人真是博学。”
1956年,中国近代学者许寿裳的夫人陶伯勤向北京鲁迅博物馆捐赠许的多件遗物,其中包含9页鲁迅的地质手稿,经鉴定为是鲁迅在矿路学堂学习时的笔记,记录了他的勤奋和踏实。
他的毕业执照中这样写道:“学生周树人,现年廿一岁,身中面白无须,浙江省绍兴府会稽人,今考得一等第三名。”期间,鲁迅不仅学到了扎实的地学知识,还有深切的实践经历。1901年11月他和同学一起到句容县青龙山煤矿实习,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了当时新式的采煤方法。他在《朝花夕拾·琐记》中曾回忆:“我们下矿洞去看的时候,情形实在颇凄凉,抽水机当然还在转动,矿洞里积水却有半尺深,上面也点滴而下,几个矿工便在这里面鬼一般地工作着。”这次实习,不仅使他学到了地质和采矿的实践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对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的苦难生活和恶劣环境有了真切的体会和实在的了解。
二
鲁迅在地质学术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在他的一生中,尽管从事地质生涯不过七八年时光,但凭《中国地质略论》《中国矿产志》“一志一论”,足以名垂地质学发展史。
《中国地质略论》发表于1903年第8期《浙江潮》杂志,这是中国人所写的第一篇地质论文。尽管此后有史料的发现,证明在鲁迅之前的数月也有地质文章发表,但他的《中国地质略论》这篇论文,绝对堪称近代地质学的启蒙之作。“吾广漠美丽最可爱之中国兮!而实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也。”这篇近万字的文章,凝练而全面,分为绪言、外人之地质调查者、地质之分布、地质上之发育、世界第一石炭(石炭,即煤炭)国五个部分,并介绍了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论述地球与宇宙的起源。在这篇论文中,鲁迅明确提出了“地质学”一词,并为它下了一个简约的定义:“地质学者,地球之进化史也,凡岩石之成因,地壳之构造,皆所深究。”《中国地质略论》不是一篇地质学的纯科学作品,而是从地质学科学知识中蕴发出的爱国主义“炽热的政论”。正是这篇论文的出台,为中国地质学史上第一部开山之作《中国矿产志》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906年,鲁迅与同学顾琅合著出版了《中国矿产志》,这是辛亥革命前第一部全面记述我国矿产资源的专著,附有中国矿产全图一幅,书后有《中国各省矿产一览表》。该书以鲁迅为主导编著而成,并由他誊抄并加以润色。书中写道:“中国矿产,富有既如是。故帝轩辕氏,始采铜于首山,善用地也。唐虞之世,爰铸金银铅铁。逮周而矿制成……降及今兹,亦具矿制。经营者,以官业为多,非人民所敢染指。其偶有民业者,辄干涉诛求,非疲弊不已。改良进步,又何冀焉……目注吾广大富丽之中国,徒茫然尔。无已则询之客,以转语我同人。夫吾所自有之家产,乃必询之客而始能转语我同人也。悲夫。”《中国矿产志》于1906年5月由日本东京并木活版所出版,后又连续出版三次,可见社会影响之大。书中爱国热忱跃然纸上,作者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宏愿实践着产业救国、奋力改变当时落后局面的强烈愿望。清政府农工商部给予很高评价和认可,通饬各省矿务界、商务界购阅;学部批准其为“国民必读书”和“中学堂参考书”。
鲁迅对地学的研究一方面是出于兴趣,另一方面则是一腔热血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情怀。晚清民初,中国饱受列强欺侮,许多国外探险家打着游历和科学研究的幌子,在中国境内肆意考察,写出调查报告,提供给欧美商会作为的决策参考,为帝国主义在华攫取利益做探路先锋。鲁迅对这种行为有着清醒地认识,他认为这些洋人的国土资源调查是“实涵有无量刚劲善战之军队”,因此“自利氏游历以来,胶州早非我有矣”。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鲁迅呐喊着并疾呼——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捡;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
三
作为文学家、思想家的鲁迅,后来虽不再从事地质矿产相关工作,但其早期地质作品为晚清民初的地质学本土化起到了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应该说,与地质结缘并贯穿了他的一生。在他人生晚年,他仍告诫文学青年:“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
鲁迅在地质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得到了业内学术大家的认可。
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黄汲清评价鲁迅:鲁迅是第一位撰写讲解中国地质文章的学者,《中国地质略论》和《中国矿产志》是中国地质工作史中开天辟地的第一章,是中国地质学史上的开拓性创举。
地质学者殷维翰甚称赞:“如果鲁迅不改行,他一定能像他现在取得的文学成就一样成为地质界泰斗。”
作家叶兆言曾在《陈年旧事》中说:“真正老资格学过矿物的,是鲁迅,还有后来的北京大学老校长马寅初。”
地质学家、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庄寿强则将鲁迅视为中国地质第一人,并提出鲁迅在地质学领域的多个之最:1903年鲁迅发表了中国人所写的第一篇地质论文《中国地质略论》,是我国近代地质学上最早的启蒙性文献;1906年,鲁迅与顾琅合著我国第一部地质专著《中国矿产志》后,又发表史上最早的中文版《中国矿产全图》,这是我国第一张矿产图,标志着中国区域地质、矿产综合研究和地质测图及地质制图工作的开端;1903年,鲁迅第一个从日文翻译并首次使用侏罗纪、白垩纪等地质年代中文名称;鲁迅是第一个使用中文地质、并用中文解释地质一词的中国人;1907年,鲁迅第一个用中文解释化石一词;鲁迅是第一个使用中文猿人一词的中国人……
当鲁迅《中国矿产志》已走进国内地学课堂时,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等人还在日本、比利时、英国等国家学习地质学。这些前行者沿着鲁迅的足迹留洋出海,他们最终成为了这一领域的顶级学者,成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奠基人。而上世纪初的鲁迅在地质学领域做出的贡献,不仅推动了实业发展,更推动了中国早期地质找矿工作。如今,中国地质找矿工作已取得丰富成果。截至2021年我国已编写《中国矿产地质志》志书187部,全面展示了矿产资源时空分布和成矿规律,为实施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战略提供基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