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翟文伟
发布时间:2024-05-15 10:00:04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花儿”是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区的一种山歌,是当地汉、回、土、藏、撒拉、东乡、保安、裕固、蒙古族等民族群众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因其流布地域、音乐特点和歌词格律的不同,分为“河州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三种类型(六盘山花儿也称“关陇花儿”“山花儿”)。其中,“河州花儿”普遍流传于甘、青、宁、新四省区,“六盘山花儿”流传于甘肃、宁夏交界处的六盘山地区,“洮岷花儿”主要流传在临潭县、康乐县的莲花山、岷县的二郎山一带。“洮岷花儿”为甘肃独有。河州是临夏的古称,临夏是“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主要的发源地和故乡。永靖地处河州之北,素有“河州北乡”之称,所以流行于永靖的“花儿”,人们又常常称之为“北乡花儿”。
北乡花儿属“河州花儿”,其传唱曲调主要有“河州大令”“河州二令”“河州三令”“北乡令”“白牡丹令”“三啦啦令”等。“北乡花儿”结构工整,每首一般为四句上下两章。前段比兴,后段本题,前后两段字数相等。曲调随歌词而变,“花儿”歌唱用北乡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气息。
“花儿”是北乡人最喜爱的民歌。唱“花儿”被当地人称为“漫花儿”。无论农民、牧人、脚户、筏子手都善于触景生情,即兴编唱“花儿”来抒发情怀。唱“花儿”者不分民族、男女、老幼,也不受时间的约束。一年四季,农活忙不完,“花儿”唱不缓,山花开不败,歌声不间断。耿直爽快的庄稼汉们,在农作间隙,以歌代言,倾吐心事,诉说衷肠,赞扬政策,憧憬未来,用生动的语言和朴实的情感,描绘着农村广阔的发展前景。
“花儿”被北乡人称为“山歌”“野曲”。河州北乡人禁忌在庭院、村庄及有“避辈”处唱“花儿”,这就形成了许多“花儿”山场,又叫“花儿会场”。在河州北乡“花儿”山场有十多处,流传至今,规模较大的“花儿”山场有炳灵寺、罗家洞、白塔寺、岗沟寺四处。其中炳灵寺和罗家洞“花儿会”久负盛名。在这些地方的“花儿会”上各族群众有着对唱或独唱“花儿”的久远习俗。每逢农历三月十七、三月廿七、四月八、端午节、六月六等庙会节日,永靖及周边东乡、临夏、积石山、青海民和县的群众便汇聚在一起,成千上万人组成盛大的“花儿会”。花儿会上歌声如潮,对唱、独唱的擂台赛一浪高过一浪。白牡丹、红牡丹、黄牡丹、山丹花、野菊花、刺玫花不加修饰的遍地开放。不论田间、地头、山林、深沟,都能听到扣人心弦,如痴如醉的“花儿”。人人是歌手,处处是歌台,封山封不住唱把式的歌喉,禁令禁不住四面八方的歌手。“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刀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是就这个唱法”,“白牡丹白的(者)耀人哩,红牡丹红的(者)破哩”。这就是北乡“花儿”的风采和魅力。
1959年6月12日,兰州电影制片厂和长春电影制片长在炳灵寺附近联合拍摄了一部以反映永靖人民战天斗地,为改变干旱面貌而劈山开石、引黄上山、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为题材的电影《黄河飞渡》。镜头中汹涌澎湃的黄河浪涛和高耸入云的积石石林,伴随着“花儿”次第涌出,令人心旷神怡。“左边的黄河右边的崖,手扳住栏杆了过来;远处的尕妹我跟前来,手扳住胛子了唱来”。《黄河飞渡》在花儿的故乡一炮走红,这首《白牡丹令》也随之成了妇孺皆知的流行歌。
北乡“花儿”内容非常丰富。有传统的经千锤百炼而流传下来的歌词,也有触景生情、随口而出的即兴之作。传统的北乡“花儿”唱词中,以表现男女爱情和反抗封建婚姻制度为主题的最多、最生动。由于这类“花儿”产生得最早,流传的时间最长,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众多的传唱者反复加工修改,数量多而质量高,是北乡“花儿”中的精品,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如歌唱赞美的北乡“花儿”唱词:“阴山阳山的山对山,好不过挡羊的草山;尕妹出来者门前站,活象是才开的牡丹”;“天上的星星星对星,天河口里的亮星”;又如歌唱追求的北乡“花儿”唱词:“大马上驮的是五彩的布,尕马上驮的是枣儿;尕妹妹好比梅花的树,阿哥是探梅的雀儿”。
北乡“花儿”的内容,涉及了爱情生活的各个方面,朴实忠厚的北乡人在农作间隙,用“花儿”代言,寄情达意,借以抒发种种不同类型的情感。北乡“花儿”的内容也有富有特色的社会生活“花儿”。如北乡“花儿”唱词:“八坊里扎的是韩起功,干墙上钉钉子哩;麻眼睛不是吃粮的人,硬抓者顶名字哩”,这首“花儿”反映的是在1948年蒋马匪帮的统治下,韩起功抓兵连孤寡盲人也不放过的情形,揭露了马步芳统治西北给甘、青各地带来的灾难和造成的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北乡“花儿”被赋予新的内容,山间、地头、广场、茶园到处传唱,不仅搬上了舞台,还唱到了北京。内容中不仅有歌唱爱情,还出现了歌颂共产党、社会主义、民族团结、小康建设等新时代的内容。如北乡“花儿”唱词:“路是湾湾湾湾是路,大路上响铃铛哩;金黄的麦子翻波浪,麦浪们闪金光哩”;“青稞大麦啦煮酒哩,麦麸子拌两缸醋哩;小康的大路要走哩,人前头争一口气哩”;“高不过蓝天深不过海,俊不过太阳的光彩;幸福的大道共产党开,好不过开放的时代”;“太子山高来黄河水长,临夏是花儿的故乡;感谢习主席感谢党,领我们走上了小康”等等。
在永靖,“花儿”歌手更是层出不穷,水平不断提高。1971年,青年“花儿”歌手张佩兰、杨培梅,被临夏州歌舞团选为专唱“花儿”的演员。1979年,回族花儿歌手李贵洲被省、州选调至北京演唱“花儿”,博得好评。1985年,在莲花山举办的全州“花儿”会大奖赛上,永靖花儿队荣获集体一等奖,李贵洲和汉族歌手刘莲梅等荣获男女独唱、对唱一等奖。1998年,永靖回族歌手李贵洲和汉族歌手姬正珠应新西兰惠灵顿国家艺术剧院邀请,在歌剧《路易·艾黎在中国》中担任中国“花儿”的独唱和领唱,并博得好评。近年来,涌现出的北乡花儿优秀歌手还有祁福录、司福莲、潘尚光、朱德云、魏登贤、罗进华等,这些歌手均以各自独特的风格,在全省、全国的民歌演唱中获得好评。
北乡“花儿”也引起了国内外许多专家的关注。2002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保护中国民间文化遗产2002年—2003年行动项目组专家先后深入到刘家峡和炳灵寺附近的王台镇塔坪村实地聆听了“花儿”歌手们优美的唱腔,并采录收集了大量的歌词和其他有关资料。2003年12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编印的《中国少数民族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一书出版,该书收录了永靖歌手李贵洲、孔尕扎、司福莲演唱的三首北乡“花儿”。2004年10月,永靖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民歌考察采录地”。“花儿”登上了艺术的高山,望见了花儿的平川,从山野民间走向了世界。2009年9月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甘肃花儿”与我国其他21项非遗项目一同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花儿”成为甘肃省第一个世界级“非遗”项目。这不仅是我们甘肃人的骄傲,也是“花儿”文化圈各族人民的荣耀。“花儿”申遗成功,为北乡“花儿”这株民间奇葩更加茁壮成长,更加繁荣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我们衷心祝愿,北乡“花儿”这朵生长于黄河边的“野花”灿烂怒放,与祖国艺术大花园中的奇花异卉争芳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