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团结路壹号

马东平委员:以大遗址保护区建设助推秦文化创造性转化

发布时间:2024-02-28 09:57:58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秦代是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一个肇始,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但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秦人先祖的活动区域主要在我们甘肃,秦文化肇源于甘肃。”作为长期从事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专家,在全国政协层面为甘肃文化建设鼓与呼,一直是住甘全国政协委员、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马东平履职的重要方面。参加今年的全国两会,马东平委员精心准备的5件提案中,有4件涉及到文化领域,其中的《关于从“大一统”国家形成肇源出发建设先秦文化大遗址保护区的提案》,让她尤其寄予期待。

马东平委员说,大量史料记载、考古发现和专家研究均已证明,甘肃东南部地区在秦的历史和文化的形成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甘肃东南部既是秦人历史的发端,也是秦文化的肇源,更是我们认识秦历史和秦文化发展演变的最重要的区域,这段历史也是中华文明形成的一段重要历程。

在马东平委员看来,甘肃先秦文化遗产十分富集,先秦遗址地域空间广阔,先秦文物价值极其珍贵。因此,在甘肃建设先秦文化大遗址保护区在学理和实践两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从学理上谈,这对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弘扬具有重要意义;从实践上看,既顺应文旅融合发展需要,又有助于赋能高质量发展,对于进一步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巩固西部脱贫攻坚成果意义重大。”

那么,先秦文化大遗址保护区该如何建设?马东平委员认为,应从深化研究、建设遗址公园和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方面入手,推动保护区建设。为此,她建议应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宣传文化项目等方面加大对先秦文化研究的支持力度。同时,国家相关部委应根据甘肃秦早期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整体布局、禀赋差异及周边人居环境、自然条件、配套设施等情况,以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为支撑,科学规划先秦文化遗址公园总体空间布局,将先秦文化遗址公园建设列入文化强国建设重点工程和黄河国家公园建设工程。

此外,马东平委员还建议,应从国家层面出台支持先秦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相关政策,实施秦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加大对马家塬遗址、李崖遗址、大堡子山遗址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规划建设相关博物馆、文旅产业园、民宿产业园等项目,进一步推进秦风民俗的活化展示,通过提升配套服务设施、促进文旅融合、加强数字化展示等方式,实现秦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滴水穿石,源自久久为功。作为连任全国政协委员,马东平委员的不少提案,是对过去几年所提交提案的延续,今年她作为联名人提交的《关于加快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加大对甘肃调水量的提案》就是其中之一。

“甘肃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2%。按照科学测算,到2035年,全省缺水将达到23亿立方米,预计到2050年,缺口将达40亿立方米。”马东平委员说,近年来,甘肃水资源总量已较上世纪减少16%,黄河流域减幅达20%,庄浪河、渭河、泾河甘肃境内年均断流天数17~67天不等。而河西内陆河虽处于丰水期,但水资源演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一旦祁连山冰川融雪出现拐点,整个河西走廊将面临重大生态危机。

马东平委员认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甘肃省黄河流域的缺水问题,还可实现向河西走廊生态补水,为河西的生态安全和绿色能源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目前,我省已围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谋划了河西生态补水、引洮济渭、洮夏连通等工程,实施后可全面提升各区域水资源配置能力和生态用水补给能力。”

为此,马东平委员在提案中建议国家相关部委加快推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项目前期工作进程,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同时,将河西生态补水工程纳入南水北调西线整体规划建设,将黑山峡水库淹没区人口就近转移到兰州新区,通过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首先满足兰州新区建设和发展用水需求,为国家级新区建设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责任编辑:崔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