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培胜
发布时间:2023-12-18 10:49:59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在当代,学术界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良好的学术氛围是推动我国社会进步、促进我国社会文明的中坚力量。其实,早在两千三百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办了专门机构,实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构想,而且实行了一百年。你问它在哪?翻开中国历史,我们就会找到,这个机构叫“稷下学宫”,它在战国时的齐国境内。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田午。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稷”是临淄城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故因学宫地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创建于齐威王初年,是齐威王变法改革的产物。齐威王是齐桓公田午的儿子,据《竹书纪年》推算,他于公元前356——前321年在位,共36年。齐威王初即位时,喜好声色,饮酒作乐,常常通宵达旦而不理朝政。但很快在邹忌、淳于髡的劝谏下振作起来,决心改变齐国的现状,进行变法改革。
徐干《中论·亡国篇》说:“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稷下学宫的创建当是齐威王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创办时间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延续一百三十多年。当时的齐国想法简单,就是想在纷乱的争霸中取得胜利,良好的智谋,无疑是治理国家、巧战他国的法宝。于是齐国统治者创办了稷下学宫,把它当作“智库”,为齐国发展壮大提供智力支撑。其实,战国时代,办理这样的机构,是一个很普遍的企图,细细走访,每个诸侯邦国都会集中一些智囊人物,只是存在机构名称不同、从事人数不同等。但是,齐国统治者出于罕见的远见卓识,大大地改变了它的实用性和依附性,使它出现了不同凡响的形态。
以稷下学宫为平台,齐国君主向稷下学者咨询问政,并在那里讨论国事,制定治国策略和施政方针,成效明显。为此,齐国统治者不惜财力物力把稷下学宫发展壮大,实行各种优惠政策,以极高的礼遇召集各地人才,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利用天下贤士的谋略智慧,为其完成富国强兵、争雄天下的政治目标服务。然而,在稷下学宫平台上,各国有识之士来到齐国,施展各自谋略为齐国服务,同时,他们也把各国的文化带来了。齐国的统治者采取宽容和包容态度,放开这些人的言论限制,可以自由发表观点,平等地参与争鸣,这样一来,稷下学宫提供了学术发展壮大的场所,时间久了,便造就了学术思想的一片繁荣。结果,它就远不止是齐国的智库了,而是成了当时最大规模的中华文化的会聚处、最高等级文化哲学的交流地。可以说,稷下学宫将诸子百家汇聚在一起,有了争辩共鸣的机会,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文化与文化的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包容的学术氛围,导致诸子思想进入一种既高度自由又高度精致的和谐状态。许多世界文化,在传承过程中,自由而不精致;又有许多文化,精致而不自由,可以说,稷下学宫以尊重为基础,以宽容为前提,把这两者统一了。一百年的发展,稷下学宫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使中华文化形成一种“和而不同”的壮阔合力,进入了世界文明史上极少数最优秀的文化之列。
从历史记载来看,当时的稷下附近实在气魄非凡,成为八方智慧者的向往目标。那里铺陈了宽阔的道路,建起了高门大屋,吸引来稷下的学者最多时达数千人。诸子百家中几乎所有当时的代表人物都来过,他们大多像以前孔子一样带着许多学生,构成一个个以“私学”为基础的教学团。可以说,稷下学宫是当时的一所最高学府。中国自秦以后的各种文化思潮,差不多都能从稷下找到源头。如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儒学,基本上是孟、荀两派理论的交替使用;再如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一直在中国盛行,并且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此外还有在汉朝早年流行的黄老思想。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稷下学宫学术氛围之浓厚,思想之自由,成果之丰硕,都是独一无二的。郭沫若高度评价说:“这稷下之学的设置,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有划时代的意义……发展到能够以学术思想为自由研究的对象,这是社会的进步,不用说也就促进了学术思想的进步。”总之,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发展,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开创了百家争鸣的一代新风,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学术文化大繁荣的黄金时代的到来;同时,稷下学宫开启秦汉文化发展之源,对秦汉以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
遗憾的是,稷下学宫是齐国统治者创造的,也随着齐国的衰亡而衰亡。据史料记载,齐国发展到齐闵王后期,齐闵王不听谏言,邹衍很快离开齐国去了燕国,随后,齐几乎为燕将乐毅攻灭。齐襄王时期,齐国重建,虽然努力发展稷下学宫,但是稷下学宫仍然没有能够恢复到鼎盛时期的面貌。至齐襄王的儿子齐王建即位,稷下学宫也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随着齐的灭亡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