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立仁
发布时间:2023-08-07 10:00:00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文明曙光五千年,河陇丝路三千里。甘肃文化博大精深绚丽多彩,其中有两个关键字“河”与“陇”。按照地域文化研究的习惯,甘肃文化体系应该被称作“河陇文化。”
“河陇”一词是今天甘肃省地域的历史文化称呼。早在东汉甘肃就有“河陇”之称,即是今天甘肃境内“河西”与“陇右”两个地区的合称。《后汉书·隗嚣传》载:“数年之闲,冀圣汉复存,当挈河陇奉旧都以归本朝。”魏晋时期的记载见《宋书·夷蛮传论》:“晋氏南移,河陇夐隔,戎夷梗路,外域天断。”到了唐玄宗时期设天下为14个道,今天的甘肃地区有河西道与陇右道,《新唐书·吐蕃传下》载:“赞磨代之,为东面节度使,专河陇。”到这时把“河西”与“陇右”统称“河陇”是在国家行政体制层面的确认。因为古丝绸之路的兴盛,把陇右与河西从经济、政治和军事上连为一片,河陇文化是从“河西”和“陇右”两个地区发生与发展,以后又融为一体的。
甘肃的上古文化发源于陇右地区,而汉唐以来的甘肃文化兴盛于河西地区,从时间顺序上说是“陇”在“河”先。这两个文化形态的发展各自具有独立性,而河西文化与陇右文化最终融为一体的过程,是以两个文化区交接处的金城兰州为枢纽节点的。
河陇文化中无论是“陇”还是“河”都具有非同一般的辉煌成就和重大意义。因为“陇”在“河”先,我们先说“陇”字。它的缘起是横贯陕甘宁三省区的“陇山”,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六盘山脉”。它既是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又是大西北重要的分水岭,黄河支流泾河、清水河、葫芦河的发源地。历史上人们翻过陇山,或者叫“陇坂”就到了甘肃地界,那时候叫做“陇右”,泛指今天的庆阳、平凉、天水、定西以及陇南的东北部。
8000年前黄河一级支流渭河、泾河流域,也即是“陇”域的秦安大地湾先民们,已经走出了村落式的群居方式,有了较高层次的农渔业生产活动、成规模的彩陶生产作坊,能够建造连片式家庭居所和有防御堑壕的初始城邦,有了开展祭祀、部族会议活动的殿堂,其中有人称“最早水泥”(秦安大地湾遗址遗存)的坚硬平整且十分光洁的地面,上面有舞蹈人形的绘画,彩陶器皿上刻划着最初文字雏形的符号。崛起于大地湾的人文始祖伏羲始作八卦、书契以代结绳记事;始作网罟,以渔、以猎;服牛乘马、冶金成器;制嫁娶,以俪皮为礼;造甲历、命五官,正君臣、夫妇、父子之义,经天纬地、功高盖世,全面肇启了中华文明之光。
充满进取精神的伏羲部族,沿着渭水河向东迁徙拓展生存空间,最终发展成统合华夏的中原黄、炎二帝部落。今庆阳地区的周人先祖挺进关中,后来打败殷商建立800年的商朝。公元前763年,秦文公率700名勇士从西垂(今礼县)出发东征,在今陕西省宝鸡一带建立新的秦国都邑,后来兴起于关中,扫平六合创建大一统中华帝国,促进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体系的形成。由此可见陇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崇高地位。而伏羲文化在今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等地的传播,造就了世界彩陶文化的巅峰——马家窑文化。通说甘肃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源头,这个源头就在陇右。
再说“河”字。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打败匈奴据有河西走廊,古代的河西区划范围内除了今天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还有那时候叫“金城”的兰州。《晋书·地理志》载:“汉置张掖、酒泉、敦煌、武威郡,其后又置金城郡,谓之河西五郡。”这时候“河”就有了“河陇”的含义。到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相对安定,经济文化都得到巨大发展,产生了以敦煌莫高窟、学术大师周生烈、草书圣手张芝、张昶、索靖为象征,影响深远的“五凉文化。”“五凉文化”的核心部分是甘肃最具国际影响的敦煌文化,它留下了秦汉至宋元时期中华文化发展的主要成果,见证了古丝绸之路承载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光辉历史。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敦煌时赞誉道:“敦煌文化集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佛教文化于一身,历史底蕴雄浑厚重,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艺术形象美轮美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五凉文化”保存了中原文化的火种,隋唐以后又把它回馈到中原,使得中华文脉得以赓续绵延不绝。如今敦煌学在国际上是一门显学,也是2500万陇原儿女坚定高度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河”与“陇”连接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肇始于霍去病西征,生长于河西五郡的设置,成型于丝绸之路大通道的兴盛。因为大西北屏障中原、维护国家战略安定的重要地位,加之丝绸之路的日益繁荣,今天的甘肃省省会金城兰州地位的不断上升,吸附力与聚合力的不断增强,使得陇右与河西更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连为一个文化发展区域,“河陇文化”由此应运而生。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深入研究过河陇文化的发展,他在《隋唐制度渊源论稿》中说:“至于陇右即晋秦州之地,介于雍凉间者,既可受长安之文化,亦得接河西之安全,其能保存学术于荒乱之世,固无足异。故兹以陇右河西同类并论,自无不可也。”
诗言志歌咏言,诗歌可以见证历史、承载历史。唐代诗人卢照邻的《陇头水》情景交融回肠荡气:“陇坂高无极,征人一望乡。关河别去水,沙塞断归肠。马系千年树,旌系九月霜。从来共呜咽,皆是为勤王。”王维的《陇西行》只有六句,却写的主题鲜明大气磅礴:“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把为国戍边、千里远征的爱国主义情操表达的淋漓尽致,也把“陇”作为甘肃代称,深深镌刻在历史的华表柱上。这些传颂百代的千古名句,就是“陇右”与“河西”连接为一个整体的有力佐证。“河陇”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宋朝,后来虽然有时候叫做甘陇,有时候叫做陇上,但是“河陇”作为代表甘肃的历史文化概念,到如今从来没有改变过。因此,把由古而今的甘肃文化体系称作“河陇文化”,是有着充分历史与文化依据的。
河陇文化的根本属性是黄河文化,是黄河文化的上游分支。灿烂辉煌的远古伏羲文化发端于黄河一级支流渭河、泾河流域。这些支流两旁有众多的冲积平原和丘陵台地,森林茂密植被遍野,厚重的黄土层和丰富的林木,为先民们提供了农业种植、打鱼捕猎、果实采摘、构建房屋、烧制陶器等丰饶的生产生活资料,带给先民们稳定的繁衍生息环境,从而有条件不断创新设计改进工艺,让中国彩陶文化在甘肃境内达到鼎盛,最终发展成辉煌的伏羲文化,这是华夏远祖勤劳智慧与黄河流域自然地理环境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再到后来,甘肃省会兰州以及白银、天水、平凉、临夏、临洮等地,都是直接“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的经济、文化重镇。
伟大黄河是陇原儿女当之无愧的“母亲河,”陇原儿女与河陇文化是华夏子孙与黄河文化、华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河陇文化”在黄河全流域的重要地位。
河陇文化不但是黄河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支,而且是中华文化宏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独特的地理区位和历史沿革,特别是繁衍生息在陇原大地上坚忍不拔、奋进不息的历代陇原儿女勤劳智慧的创造,让河陇文化发展成为一个非比寻常的伟大文化体系,孕育出极为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2000多年前秦在甘、陕立国之初,就派出秦祖、石作蜀、壤驷赤三位先贤,远赴曲阜负笈孔门,受到孔子亲自教诲,把初始的、正宗的儒学带回河陇,从此奠定了河陇文化的儒家学统,河陇是最早的儒学传承发展地之一。后来经过历代延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更成为不折不扣的大西北儒家文化之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部分儒家文化形成于黄河流域,而河陇文化自秦汉起就一直保持了纯正的儒家文化传承脉络。因为历史上大规模的民族融合、移民融合,它的外在形貌多元一体、绚丽多姿,但究其实质,就是以儒学为主流的黄河文化在甘肃的具体展现。
两汉到隋唐时期,陇右与关中处在同一个政区内,形成了华夏文化的中心区——秦陇文化区,涌现出王符、傅玄、李翱等名垂史册的大思想家,产生了左右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他们中间的代表人物李渊、李世民、李隆基等,缔造了中国封建社会巅峰时期的“盛唐气象”。历史上河陇地区英雄辈出,赵充国、辛庆忌、辛云京、李暠、刘雄、乞付国仁、吴玠、吴璘、彭泽、张勇、岳钟琪、王进宝等战功赫赫的一代名将;赵宽、皇甫谧、鞠允、刘琦、景清、黄谏、邹应龙、段续、牛树梅、吴可读、安维峻等一代清官廉吏、忠臣烈士;还有周生烈、张旭、张芝、宗钦、赵柔、阴铿、李益、李梦阳、胡缵宗、王权、范振绪、张澍、任其昌、王了望、朱克敏、唐琏、温虚舟等思想家、文学家、诗人、书法家、画家,正可谓群星灿灿光芒耀眼,是河陇文化得以数千年兴盛的坚强脊梁。
唐代中期以后,河陇地区是多民族、多宗教、多种文化元素碰撞融合的时期,形成了河陇文化多元一体的鲜明特色。明代以后河陇地区远离中原政治中心和东南沿海经济与文化发达的地区。但是黄河文化赋予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更加展现出无坚不克的强大张力。随着明肃王移藩兰州,古老的金城走上快步发展的轨道,由一个军事战略重地和边防要塞城市,逐步上升为繁华的通邑大都,到清代先后是甘肃省省会和陕甘总督府驻在地,成为引领大西北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舞台。明清两朝河陇文化孕育出一大批登上国家政治舞台的精英人物。一代宗师段坚为官数十载,勤政为民,清廉自律,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他游学江南接受了理学大家薛瑄的河东派思想,回到兰州传道授业,开创了传承五百多年的陇学流派。后来的大学者李南晖、肖光汉、陈育仁、梁济瀍、朱克敬、卢政、刘尔炘一脉相承,把传统理学推向新的高度。特别是清末明初河陇文化的标志性人物刘尔炘,在1931年正式刊行的《拙修子太平书》中,放眼世界以全人类命运为终极关怀,提出通过“以理驭气”缔造“还醇时代”的宏远构想,表现出陇上先贤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热切期盼,在今天依然有重大的时代价值,是清末民初大西北思想文化发展的代表性成果。
近年来,随着对甘肃历史文化的持续挖掘与研究,“河陇文化”已经是学界普遍认同的概念,知名学者范鹏认为,河陇文化是与黄河流域的青海河湟文化、陕西关中文化、河南河洛文化和山东齐鲁文化并列的一种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宏观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甘肃全省人民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也是正确认知和运用甘肃历史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的重要资源。
相信通过广大专家学者和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河陇文化”一定能够在国家黄河流域文化传承创新中,在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奋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焕发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