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爱华
发布时间:2023-06-12 16:06:38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从北大毕业之后,傅斯年考取了官费留学。从1919年到1926年,他先后进入伦敦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实验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物理,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等等,还对比较语言学和考据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为了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傅斯年放弃了对学位的考核,留学六年没拿到一张文凭。
傅斯年对西方汉学家,只佩服瑞典的高本汉和法国的伯希和,其余的他都称为“洋骗子”。留学不求名,做事不当官,正是读书人本色。
1926年冬,傅斯年学成回国,到广州中山大学担任教授,兼任文学院院长和国文系、历史系主任。傅斯年对自己的学生说,如果你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你就必须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很好的个性,愿意与人合作。对于某些人把上大学当作求职敲门砖的行为,他很是不屑,觉得这种人目光短浅,没有梦想,特别没出息。
1928年夏,中山大学应届毕业生请他为《同学录》作序。他写下这样的话:“读书只是一种路径,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所在。”
1928年11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成立,傅斯年担任该所所长。为了更好地工作,他辞去了中山大学的所有职务。在教学方面,傅斯年有自己的主张。他说,我们主张学校也是要“训练”的。但这种训练不是要把学生变成“艺徒”,而是要把他们培养成既有牢固的知识、又有诚实的态度、还有动手的能力、并且在离开学校以后能够服务于社会的人。
1950年,台大新生入学考试,国文试卷由傅斯年亲自命题,题目摘自《孟子·滕文公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孟轲的夫子自道,也是傅斯年的做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