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立仁
发布时间:2023-04-10 10:00:00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王毓泰(1903—1989)字和生,兰州市皋兰县前长川人。父亲是名垂青史的一代清官王树中,王毓泰出生于父亲任职的安徽省太和县,故以“和生”为字行世。他秉承优良家风,一生辛勤耕耘硕果累累,对发展家乡、西北文化事业贡献突出。
一
王和生自幼聪慧好学,12岁考入兰州一中,14岁即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学堂留美部,攻读英文、国文课程,是清华园里的高材生。
王和生思想进步向往正义,极具浓厚的家国情怀。读中学时得知袁世凯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即与同学们上街游行示威表示坚决反对。在清华求学时积极参与“五四”运动,虽然被捕遭到迫害依然不改初衷。
1926年中共早期党员宣侠父等来到兰州宣传革命思想,王和生积极参与其中,担任“进化剧社”的编剧、导演,还亲自饰演角色登台演出,生角、旦角都可担纲,是当时兰州新文化、新思潮的中坚力量。
在抗战期间,王和生虽身处西北后方却心系天下,并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中。
二
王和生多才多艺兴趣广泛,不仅擅长诗词创作,而且能编排戏剧登台演出,同时善于组织实施各类文化艺术表演和体育竞赛活动,自民国至新中国,多次担任省级体育运动会组委会主任或裁判长。他长期担任甘肃省和全国棋协重要职务,1964年担任全国象棋竞赛总裁判,显示了他在体育界特别是象棋界的巨大影响和崇高地位。
王和生毕生着力最勤的是西北文化教育事业,他在当时的甘肃省(包含今青海、宁夏一部分)多地任教,倾力传授英语和体育专业知识达20多年,桃李芬芳门生遍地,还在邮政与军事翻译领域多有建树,是大西北外语和体育教育的重要开创者。
王和生文采飞扬擅长诗词创作,毕生与诗为伴,佳作琳琅满目,对于集古诗、叠韵诗、辘轳诗都有喜好,特别是有一手撰写回文诗的绝技,在陇上颇有影响。
1978年,他应新坛诗词学会邀请创作的七言古诗《咏丝绸之路》传诵久远:“向往西方航自东,东西文化籍沟通;风吹丝路驰西域,指顾阳关接碧空;花雨飞飘华夏外,萌芽突出汉唐中;丝绸载运增艳丽,文化流传燃彩虹;举世闻名咸仰慕,观光往返乐融融;吾年八五难云老,此路萦怀兴倍浓。”
这首诗咏今颂古赞美丝绸之路的历史功绩与现实价值,情景交融感情丰沛,把一位耄耋老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幸福远景期盼表达的淋漓尽致。
此外他还有大量翻译作品刊行,其中《托尔斯泰短篇轶事集》更是深受年轻读者的喜爱。
三
王和生对西北乃至全国文化体育影响最大的业绩,当属他与西北棋圣、大国手彭述圣(文体界、民间至今仍敬称“彭高棋”)联袂弘扬中华象棋文化的故事。王和生棋艺高超棋品贵重,得与彭述圣结为终生挚友,40年中帮助“彭高棋”创办象棋研究室,举办各类比赛交流活动,促成兰州各界广泛的象棋热潮,培养出一大批棋坛高手。他努力帮助彭先生远游京、津,与各地高手同台竞技,大大彰显了甘肃象棋在全国的影响,以至于后来有一句流传的流行语:“拳不往东打,棋不往西下。”
新中国成立后,时任甘肃省省长邓宝珊和陈毅副总理(曾与彭即兴对弈于榆中兴隆山)都曾经热心关注甘肃象棋运动,对彭述圣慰勉有加,鼓励他老当益壮,将绝技传于天下,推动新中国体育事业。这也让王和生对象棋文化的研究与弘扬有了更好的环境。从1953年开始至1960年,他倾尽心力撰写记述彭述圣先生各种经典棋局和战法的名著——《传彭集》,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他甘当绿叶成人之美的高风亮节,见证了他与彭老之间“鞋不离脚脚不离鞋”的真挚情谊。
王和生一生未曾中断对象棋战法特别是排局的研究,即便是十年动乱中被下放回到乡间,他依然蹲在炕头推演琢磨,完成了近千局的《字形排局》谱,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独特贡献。
2014年甘肃省社科院编纂《陇上学人文存》大型丛书时,特地选编出版《王和生卷》,其中包含王和生的《传彭集》《环彭棋话》《彭高棋弈棋心得》《王和生排局遗局》《王和生诗词选》等重要著述,也彰显了王和生在多个领域里无可替代的杰出贡献,为甘肃棋坛、甘肃文教事业保留了珍贵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