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舟
发布时间:2023-03-27 11:40:33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在西周时,土地为国家所有,全部耕地被平整为方方正正的块田,让每个农业劳动者耕作百亩,称为井田制。这种制度到秦汉时被废除,以后的统治者时有想恢复者,并将它当作一种理想的土地制度。
秦自商鞅变法后,土地自由买卖,以致于“富者田连仟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到西汉时,董仲舒便主张“限民名田”,以使农民有可耕之地。王莽称帝,更是把土地制度改革作为其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他颁布了法令,规定土地不得买卖,一家男子不足八口而土地超过一井的,要“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无田的按“一夫一妇田百亩”的原则受田。
北魏孝文帝施行变革,也把土地制度作为一个重点,他采纳了李安世的均田主张,实际上就是要恢复井田制度。后来,均田制还被北齐、北周、隋、唐所相继采用,到唐中叶时始被废。唐以后,主张恢复井田制的议论时有所见。北宋李觀认为井制之法是生民之权衡,“井地立则田均,田均则耕者有食,食足则蚕者得衣”,所以主张恢复井田制度。宋神宗时,程颢上书指出:“天生蒸民立之君,使司牧之,必制其恒产,使之厚生,则经界不可不正,井地不可不均,此为治之大本也。”张载也认为应该恢复井田制度,他说:“治天下不由井地,终无由得平。周道止是均平。”又说:“今以天下之土棋画分布,人受一方,养民之本也。”
明朝初年,主张恢复井田制的呼声达到高潮。胡翰提出了恢复井田制的十大好处,极力主张恢复井田制。惠帝时,方孝孺还试图着手推行井田制,他说:“定天下之争者,其惟井田乎。”弘治时,胡居仁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君道在养民,井田不可不复。”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海瑞也说:“不井田而能致天下之治者,无是理也。”清初的黄宗羲还用屯田来证明“井田之必可复”,进而主张恢复井田制度。
为什么古代的帝王和思想家对井田制度如此迷恋?一个基本的原因可能是周制之礼被当作万世之尊而顶礼膜拜,许多后世儒学总念念不忘复周礼。但更重要的是井田制度包含着一种治国富民的智慧,这种智慧可归结为“养民”思想或“制民恒产”思想。而这种思想,孟子阐述得最为透彻,他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让百姓有维持温饱的“恒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孟子认为最好的“恒产”就是井田,他说,实行井田制后“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这不啻是孟子的一种美好设想。后人看到豪富兼并土地严重,贫者无立锥之地,主张恢复井田制,以均平土地,实际上也是想建立孟子所设想的那种美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