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培良
发布时间:2023-03-13 10:49:26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鲁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鲁迅先生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从鲁迅先生的年谱中纵观他的一生,我认为归纳起来可以用“奋进的人生”来加以概括。
1892年,鲁迅入三味书屋跟随绍兴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镜吾先生学习。他少有大志,勤奋好学,曾在书桌上用小刀刻下“早”字鞭策自己。
1896年,父亲去世,家境益艰,鲁迅开始写日记。
1898年,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
1902年,鲁迅为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新知识,毅然前往日本留学,至东京弘文学院就读。起初在这儿补习日语,两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选择医学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从而改善当时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
在仙台学医时,鲁迅在课间播放的“日俄战争教育片”中看到日俄战争期间给俄国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观的国人竟然拍掌欢呼“万岁”这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使他觉得从医只能救治人的肉体,而拯救一个民族必须从拯救人们的精神。于是弃医从文,决心用笔杆子作为思想的利器,唤起人们的爱国意识与热情。
1909年8月,鲁迅回国,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员,两年后出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鲁迅先生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工作热情高,声誉颇好,于1912年前往北京,在教育部任职。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以及“狂人”的自述式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表现了对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反抗,这也是鲁迅先生最成功的作品之一。《狂人日记》发表后,犹如一声春天的惊雷,震撼着中国大地,鲁迅先生的影响力也愈来愈大。两年后,鲁迅兼任北京大学及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1923年8月,小说集《呐喊》出版,同年12月《中国小说史略》上册出版,并于次年出版了《中国小说史略》下卷。1924年7月赴西安讲《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11月《语丝》周刊出版,鲁迅先生在首期发表《论雷峰塔的倒掉》,自此鲁迅成为《语丝》作家群的主将之一。
应该说,杂文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主体之一,他的杂文富有深刻的思想性、强烈的战斗性和卓著的艺术性。鲁迅先生以语言犀利的杂文,以愤激的呐喊,唤醒了沉睡在迷茫中的人们,激励人们勇敢地站出来,破除一些恶,让真善美的光辉永驻人间。1925年,鲁迅出版了杂文集《热风》,反映了他主张深刻批判社会,唤起人们去改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1926年3月,“三·一八惨案”发生。4月,鲁迅作《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抨击段祺瑞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难于山本医院。避难期间笔耕不辍。8月,《彷徨》出版,赴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12月辞职。《彷徨》这部小说集,贯穿着鲁迅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
1927年1月,鲁迅赴中山大学任教,不久后辞职前往上海。这一年,他出版了散文集《野草》。可以说,《野草》承载着鲁迅先生生命中全部的哲学思想,具有韧性的战斗、反抗绝望的特质,是贫弱中国文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花,散发出了一种难以破解而又可以永远引人沉思的艺术魅力。
战士的精神在于永远冲锋向前,只要人不倒,笔就永远站立着。1928年,鲁迅出版了《而已集》,这是一部杂文集,记录了“时代的眉目”,表现了一种进取和大无畏的精神,也再现了作者执著探索、苦心构思、大胆创造的精神世界。四年后,鲁迅先生出版了《三闲集》《二心集》。这期间,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发表讲演,继续传播自己的思想与主张。
1933年,鲁迅出版了《伪自由书》,次年出版了《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1935年编辑瞿秋白遗作《海上述林》上卷;次年,编辑瞿秋白遗作《海上述林》下卷;这一年还参加了全国第二回木刻流动展览会。1936年10月19日上午,鲁迅在上海因病逝世,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坛中一颗巨星陨落了。
诚如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写:“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纵观鲁迅先生的一生,是韧性战斗的一生,是奋然前行的一生,他的巨著与精神已化作中华民族昂然向上的不竭动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