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南海
发布时间:2023-03-13 10:47:28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如果让你来描述春天到来的景象,也许你会引用很多华美的古诗来表达。诸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或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亦或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其实我认为用“惊蛰”来描述就够了。
在我看来,惊蛰不仅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更是一个类似于“轰隆隆”的象声词,可是象声词还不准确,它应该是个动词。
惊蛰中的“惊”意味着惊醒,而“蛰”则表示动物蛰伏地下冬眠。惊蛰时春雷炸响,冬眠的动物、植物都因“轰隆隆”的声音从睡梦中惊醒。小动物们伸伸懒腰,好奇地从洞口向外张望,“啊?一觉醒来已经春暖花开啦。”而那些种下的种子,都努力地开始萌发。它们喊着:“我要发芽,我要发芽。”于是自然万物都运动起来。它们争先恐后地拱出地面。于是它们听到了农家的新犁声,看到了青翠柳如烟,听到了燕子轻鸣、水流花开的声音。而惊蛰就是这一切诗画写意的精髓。
古人用两个字就说明了所有春天的变化。
惊蛰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春天的脚步走得一日比一日紧凑,仿佛春姑娘是急着赶路一般,轻盈地拂袖,就点化了春暖花开,点得鸭子在水面上摇摆,点得桃花一朵朵绽放。惊蛰一到,春天的景象就如画卷般铺陈。
人们习惯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时桃花初绽,即使在遥远的林芝,伴着雪山,桃花也次第开放。雪山圣洁,桃花点点,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是天上降下来的粉色云朵,大地有了无比鲜艳的色彩。“二候”时人们听到了越来越多的鸟声,鸟儿开心地告诉人们:“惊蛰后春韵更浓了。”而“三候”时世界已经春意盎然。
对于农耕文明而言,惊蛰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开始扛起农具,走向田野,开始了新的耕作。在北方,小麦返青生长,到处是满眼的翠绿;而南方的油菜花像是金色的鸟儿,开始渲染田野。
二十四节气浸透着华夏文明的智慧。惊蛰是春天中最美丽的画卷。惊蛰是个动词,催促了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