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钊 赵淑娟
发布时间:2023-03-10 19:23:31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剁开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这是一位甘肃诗人对于家乡的描述,贫瘠的黄土地,赋予了他无限的渴望。
而在甘肃农业大学,有这样一位教授,四十载如一日,始终坚守在旱作农业一线,一次次向这片贫瘠的土地发起挑战,这一切只因为儿时的梦想:“让更多干旱地区的老百姓有饭吃、吃饱饭”。他就是全国政协委员、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柴守玺。
柴守玺委员的老家甘肃会宁,千百年来人们靠天吃饭,十年九旱。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的柴守玺,望着干旱的土地流下了眼泪……他想起了自己儿时吃不饱饭;想起了撒下去的种子在地里不发芽;想起了村子里小麦旱死在地里……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命根子,粮食的稳产增产,离不开一块好土地。”柴守玺委员说。对干旱贫困有着深刻理解的他,下决心将研究目标定位在寒旱地区农业发展上。
从选育多个旱地小麦品种,到研究作物抗旱生态生理机制;从主持研制小麦覆膜覆土机以及配套穴播机,到研发旱地秸秆带状覆盖作物栽培技术;从编写生产科普资料,到开展各种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柴守玺委员认准了一件事情就干到底。
近年来,柴守玺委员带领科研团队,针对西北干旱瘠薄、水热不足等瓶颈限制,研发出秸秆带状覆盖还田绿色生产技术,较传统无覆盖露地栽培增产30%以上。这一技术不仅增产保墒效果显著,而且秸秆还田后可培肥地力、减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结构,优化耕层水肥气热状况。“这将实现大量富余秸秆的高效循环利用,避免地膜污染和秸秆焚烧造成的污染,可能改变西北旱作区过度依赖地膜和化肥问题,节本降耗增效。”柴守玺委员说。
在很多人看来,寒和旱意味着生物难以生长生存,但在柴守玺委员的眼中,寒旱区自然环境独特,发展农业绿色有机产品具有广阔前景。“西北寒旱地区光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戈壁、沙漠和盐碱地等非耕地资源丰富,大气及水土污染少,具有发展农业绿色有机产品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柴守玺委员说。近年来,甘肃省大力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突出“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优势产业,树立了甘肃农产品绿色、优质、无污染的良好形象。在兰洽会等综合展会基础上,举办了各类寒旱农业类博览会、交易会、贸易洽谈会等,成功证明了“甘味”品牌已经成为具备全国影响力,并出口远销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品牌,产品特色和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开发戈壁沙漠等未利用土地资源,变戈壁沙漠为蔬菜瓜果设施农业,增加了耕地而不与粮争地,符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树立大食物观、向耕地和科技要产能,向国土资源要食物、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要求。”柴守玺委员说。
为此,柴守玺委员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提交了提案,建议国家加大支持西北寒旱地区在戈壁沙漠和盐碱地等不适宜耕作的闲置土地上发展设施农业,扩大耕地面积,进行生态建设。设立西部寒旱地区农业科技专项,研究和示范推广缺水少热多光生态生产条件下,提高当地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产能所急需解决的农业技术问题,为寒旱地区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奠定可靠的产业发展技术基础。
作为一名有着多年省、市政协委员履职经验的“老政协”,柴守玺委员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更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作为农业科研人员,必须心怀“国之大者”,从农业产业体系角度,良种良法结合、农机农艺结合,提高耕地质量,控制化肥农药等过度使用,减轻土壤和农产品污染,让沃野千里麦浪万重,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