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 志
发布时间:2023-03-07 17:00:37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唐代诗人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让我在每年的中秋之夜,以信为月,举杯寄乡愁……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只有十几岁的我最盼过节了。因为那个年代农村经济落后,缺吃少穿,生活在农家的我们一年很少见到肉腥昧,日常生活中都是干巴巴的粗茶淡饭,连油都少得很,只有到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才能够吃到像样的大鱼大肉,美美地解解馋。
中秋节在我们老家江淮地区的重要性仅次于春节,热烈而隆重。节日里大人们是最忙碌的。村边有几口池塘,每年开春后都要放养鱼苗。这不,中秋节这天天刚放亮,男人们就早早拿着鱼网在池塘边开始捕鱼,他们有的站在池塘边撒网,有的站在小船上去池塘中央撒网,欢声笑语淹没在池塘中。鱼捕获到一定数量后,根据各家人口数量进行分配。
除家家户户分鱼外,杀鸡宰鸭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要饲养几只鸡、鸭、鹅之类的家禽,平时舍不得宰杀,生下的鸡蛋鸭蛋可换零花钱补贴家用。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家每年中秋节都要杀鹅,母亲说,鸡鸭生蛋舍不得杀,再说家里大小十几口人,杀一只鸡或鸭也不够吃,鹅体格肥大,数量多,味道也鲜美。母亲做鹅肉跟别家不一样,煮熟后切块加各种调料凉拌,满满一大脸盆,现在想起来都流口水。
在故乡,中秋节那天,午餐少不了肉圆子。买回猪精肉,用刀手工剁烂,然后做成肉圆粉丝汤,意为中秋节家家团团圆圆,好日子长久。
中秋大人们忙碌,我们这些半大的孩子也不闲着。正是秋高气爽季节,河塘里的菱角已经成熟了,男孩儿一个猛子扎进水里采撷菱角,生着吃、煮熟吃都美味香甜,而菱角茎拌成凉菜也非常可口,女孩子们则抱柴烧火,帮着大人们做饭菜。
儿时中秋节真正的高潮是晚上全家围坐在一起品尝月饼。印象中每年我家的中秋月饼都是在商店里购买的。中秋敬月亮,总是在母亲的带领下,外面的桌案上摆上月饼及自产水果,插上三炷香,点上蜡烛,当月亮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时,全家齐聚在一起跪拜月亮,祈祷月亮神保佑人间风调雨顺,吉祥平安,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而吃月饼时,由于家里人口多,月饼数量不是太多,大人们只是尝尝味道,剩下的就给我们这些馋嘴的孩子了。
长大后我离开家乡到外地工作,虽然离家较远,但每年的中秋节我都尽量抽时间赶回家与亲人团圆。其实,中秋,是合家团圆的代名词之一,是远行人们思乡思亲,在家人欢聚一堂的寄托。一个人不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不管身在何处,家乡总在心间。月圆是中秋,举杯敬乡愁。此时,以月为信,打开的是家乡的那一抹桂花香,带着家人、友人的陪伴;以月为信,打开的是儿时对月饼的喜爱,感恩的是父母的疼爱;以月为信,打开的是如今的美好生活,追忆那一段段逝去的时光,让自己学会珍惜。月是故乡明,或许我们因各种原因不能与家人团聚,不能回到故乡,但故乡的明月始终在我们心间,想着、念着故乡的好,期盼着下一次与故乡的相遇。
追忆儿时的中秋节,月饼很少,月色很淡,亲情却很浓,那种其乐融融的情景至今难忘,永驻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