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郎佐民
发布时间:2023-03-07 16:56:22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毛泽东对秋天情有独钟,有多首写作秋天的诗词,他创作的“秋”意象不同凡响,可谓气势磅礴,胸襟开阔,意象万千,充满着异样的风采和神韵。
1925年9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头,面对如诗如画的秋色和汹涌澎湃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的峥嵘岁月,他不禁心潮起伏,纵笔写下了《沁园春·长沙》。秋色壮美,毛泽东的胸襟更是壮阔。全首词写景、叙事、抒情浑然一体、一气呵成,无论是数词还是动词的选用,呈现的都是一种豪迈的气势。写秋景而不衰飒,忆往事而不惆怅,景情交融,大气磅礴。当毛泽东伫立橘子洲头,眺望岳麓山枫叶秋红的景象,凭吊爱晚亭杜牧《山行》遗曲,目送滚滚北去的湘江水,举目仰观天空展翅的雄鹰,俯首察看碧水跃动的游鱼,感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竞争,涌发了“谁主沉浮”的感喟。
《西江月·秋收起义》中“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暮云愁”并非个人愁苦,它是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的诱因,也是意欲彻底改变的社会现实。《清平乐·六盘山》是红军翻过六盘山峰,粉碎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追剿”,胜利到达陕北,毛泽东在瓦窑堡,回顾这段坎坷征途,瞻望革命前景,诗兴勃发,挥笔所作。词中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表达红军过了岷山之后“柳暗花明”的心境。为我们勾勒出仲秋天宇一幅清新景象:碧空如洗,纤云点缀,雁阵的迁徙。随着浓郁的秋意渐次宕开,感情的波涛由微浪转而激越。“望断”精辟且富深意。望雁群不堪北方渐来的严寒而南飞,望长征途中的红军将士不畏艰难险阻而北进,望南方还在激战的勇士。下文自然一转“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诗人将驰骋的想象猛然收回现实,把气势一下推到顶点,为下半阕作了铺垫。“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表现了红军的英勇气概和对革命必将取得胜利的信心。全词意境高远,兴于秋景,终于意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雄浑豪放。《五律·喜闻捷报》中的“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西北野战军连获大捷,秋风淡定,秋景壮美。《浪淘沙·北戴河》中“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不见半点悲凉凄怆,只有新社会日新月异的豪迈与激越。最美的不是风景,而是看风景的心情,最珍贵的不是终点,而是一路行走的过程。《采桑子·重阳》中,毛泽东以乐观的情怀告诉人们,秋天是壮美无限的,那层层红叶,似乎预示着新的希望……
毛泽东写秋景的诗词,波澜壮阔,气势恢宏,饱含着民族情怀、政治情怀、人民情怀和山水情怀,是一幅党领导人民“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壮丽画卷,是长征路上凝聚力量、激发士气的战斗号角。毛泽东对待秋天、秋景、秋色、秋风的态度始终如一,都摆脱了悲凉之意,体现了毛泽东的博大胸襟、伟岸人格、斗争意志和乐观精神。今天读来依旧让人神清气爽,备受鼓舞。
“萧瑟秋风今又是”,面对换了人间的秋天,我们既要有对新生活的憧憬与激越,也要有“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壮志豪情。走在新时期的长征路上,我们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感恩回报这个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