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香政协

人文风景的 厚度和温度

​——读《大地的细节》

作者:邓 勤

发布时间:2023-03-07 16:32:51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在述志诗《过零丁洋》中的咏叹。全诗格调沉郁悲壮,充盈浩然正气,不愧是诗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古往今来,往来珠江口零丁洋的游客可谓过江之鲫,然而让零丁洋真正进入国人视野的还得托文天祥的福。可见,自然景观一旦与历史先人相交融,便有了弥足珍贵的厚度和温度。这就是人文的力量。

四川作家聂作平认为,大地是一部血肉丰满的史书,古城、故道、山河,把李白、文天祥、冒辟疆等前人的隐秘故事细细诉说。聂作平善于倾听大地的言语,挖掘大地的细节,以饱含情思的笔墨,讲述旧人旧事和历史风云,谱写历史、地理和人物相互印证的“史书”。作为自由撰稿人的聂作平,一年中的大多数时间,偏居成都读书写作;另外的少部分时间则远行路上。由于个人志趣所在,聂作平行走的地方大多偏重人文。聂作平一路走一路写,以笔墨追溯历史风云,最终成为《中国国家地理》的资深撰稿人。

聂作平最新出版的《大地的细节》包括“孤忠者后的大地:文天祥和他的北上之路”等十八部分,以文天祥、赵尔丰、李白等人物经历或“襄阳之围”等历史事件为纲,从地理角度对旧人旧事进行挖掘和解读,把厚重的历史置于坦荡的山河之间。以《孤忠者最后的大地》为例,作者详细记叙了文天祥从被元军俘虏到抵达燕山脚下大都的历史细节。文天祥最后一次行走于这片辽阔大地,像是与他热爱的山河作一次漫长而悲怆的诀别。

其实,文天祥本可不必死,一方面是包括忽必烈在内的元朝君臣,都对文天祥的忠贞抱有程度不一的敬意;另一方面,灭宋的元军统帅张弘范,多次向忽必烈上书,请求善待文天祥。此外,即便文天祥不投降,忽必烈也打算将其安排到道观度过余生。但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望风而逃的南宋权臣留梦炎却坚决要将文天祥置于死地。因为有文天祥的名垂千古,也就有他的遗臭万年。对文天祥之死,元朝人感叹说:“宋之亡,不亡于皋亭之降,而亡于潮阳之执;不亡于崖山之崩,而亡于燕市之戮。”

除了文天祥、董小宛、赵尔丰、李白这样的名人,作者还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普通人。譬如在《万物生长》中,作者谈到橡胶树、红苕、土豆、玉米和棉花等越境而来的洋作物,在这片东方的土地上生长,悄然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以红苕为例,它不择土壤,抗逆能力强,具有高产稳收的优点。红苕引入中国后,导致中国人口呈现爆炸式增长。因为红苕的收获,意味着至少有半年不再饿肚子。不过,对于引入红苕进入中国的功臣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广东东莞人陈益和广东电白人林怀兰,知道其事迹的就不多了。

聂作平始终相信,山河有语,史书未记或者仅记以寥寥几笔的人事,都在山河之上留下了沧桑的一笔,使过往有迹可循。本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有肉,每一段故事都鲜活动人。作者文笔沉郁而洒脱,海量的信息与深邃的思考让人开卷有益。

责任编辑:赵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