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柒斤
发布时间:2023-03-07 16:30:25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月份的雅称中,农历岁末年初的“腊月”和“正月”,堪称传承效果最佳、存在感最强、群众基础最好,以至于现如今人们提起新年的头两个多月,皆以其代称。
花开两朵,单表“腊”字。《现代汉语词典》注释“腊”有两种意思,即“古代在农历十二月里合祭众神叫腊”和“冬天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肉”。“腊祭”多少带有迷信色彩,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因天寒地冻之时腌制的“腊肉”便于储存,能解春寒“菜荒”,而被人们广泛接受且流传数千年不衰。“腊”字结构,似乎也赋予其强大的生命力。“腊”从肉、从昔,昔亦声,“昔”就是往日、陈旧的意思,“肉”与“昔”合起来即指“陈旧的肉”或“干肉”。故而,即便历史行进到如今智能化时代,每至腊月到处依然“腊味”飘香,我们记住了老祖先的生存、生活智慧。
追根溯源,远古时期,“腊祭”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明代史学家谢肇淛史料笔记《五杂俎》卷二引东汉大才女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关于皇室对服装规定史料笔记《独断》说:“腊之名,三代已有之,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总谓之腊。”果不其然,周代还设置一个官职“腊人”,《周礼·天官冢宰·亨人》曰:“凡兽入于腊人,皮、毛、筋、角入于玉府。凡田兽者。”《左传·僖公五年》提及三十六计之“假途伐虢”典故时,记录了虞国大夫宫之奇(百里奚的引路人)力谏无果“以其族行”时伤心的悲叹:“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说文》“冬至后三戌(腊月初八),腊祭百神”的记载,都表明那一天的主轴大戏是“祭祀百神、企求平安”。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报孙宗会书》曰:“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不过,依据太史公《史记》“秦惠文王十二年,初腊”的记载,古代西北地区有关“腊祭”设置是从中原地区复制的。
而“腊月”的称谓,最早虽见于《史记·陈涉世家》:“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但秦朝及以前朝代的“腊月”是指农历九月、十月、十一月,农历十二月雅称为“腊月”,则始于唐。《旧唐书·历志》曰:“永昌元年十一年改元载初,用周正,以十二月为腊月。”
“腊”从何而来?先民腌制的“腊肉”皆取之于“野生动物”,商周开始,祭品也由“人”改为“兽”,打猎便成为时人重要的生存手段。于是,东汉泰山太守应劭辑录的民俗大全《风俗通》云:“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唐初文学家、史学家孔颖达编撰的《尚书·正义》曰:“十二月猎日也。秦惠文王始效中国,为之猎禽兽,以岁终祭先祖。”这些记载明白无误地告诉后人,“腊”与“猎”存在很大关联。看来,唐玄宗时奸相李林甫提拔的户部侍郎萧炅将“伏腊”念成“伏猎”,亦称得上“错”得有些道理。
当然,古人眼里的“腊”还有“接”的意思。《风俗通》说:“或曰:腊,接也,新故交接,故有腊大祭以报功也。”唐代诗人杜甫“今朝腊月春意动”、北宋名相晏殊“腊后花期知渐近”、南宋诗人陆游“腊月风和意已春”等诗词中的“腊”皆含“接”的意思。可见“腊”文化有别于一般的世俗文化,具有思想活跃、文化品位高、时尚新潮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