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香政协

细数时代前行的每一个足迹

——读魏微《烟霞里》

作者:胡胜盼

发布时间:2023-03-07 16:19:04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魏微是70后作家中公认的实力派,也是评论家和读者都非常期待的当代作家。长篇小说《烟霞里》,是魏微在文坛沉潜十几年后推出的转型力作,被读者称为“中国版的《悠悠岁月》”。《烟霞里》是一幅幅画面,让我们看到曾经经历过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企改革、城市化等推动我们时代发展的一行行历史足迹。既有时代的波澜壮阔,又有平凡人生的生动细节。魏微以小说记录的方式对一个巨变的、转型的时代作出了自己的回应,实现了个体与时代的对话、个体与时代的共振。

魏微既属于“70年代”,但她又时常逸出这个年代,她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清醒的文学方向。魏微成名较早,她的《化妆》《大老郑的女人》《一个人的微湖闸》《拐弯的夏天》《胡文青传》等都是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烟霞里》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对个人命运和大时代之间那种细小、直接的关系的建立,非常准确,利落,坚实。它让这个时代、历史、社会的内容附着在人的身上,让人的形象本身体现出我们时代的内容。尽管魏微在《烟霞里》中实现了一种力度广度的转型,但她并没丢弃此前文本中细腻婉转的抒情特质。整个小说其实就处在一种烟霞里的状态。经过多年沉潜,魏微那种标志性的抒情依然在,不时给人惊喜,其中又有非常坚实的内核,使得该书既具有宏阔的历史感,又有女性主义特点。

小说主人公田庄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小山村,读书,上班,结婚,生子,2011年去广州生活。作为改革开放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她走过的人生之路,也与整个国家在这四十多年中的发展变迁同步。这些从田庄身上漫过去的时代浪潮,也同时灌入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田庄有着乡镇、县城和一线城市等三种生活体验,她的经历涵盖了当下大多数人的成长轨迹。沿着田庄的成长地图,无论是70后80后还是90后,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共鸣的一个角落。《烟霞里》实现了对三代人成长的编年,小说中藏有每个人的记忆元年。

魏微在《烟霞里》里采用了极富挑战性的编年体结构方式。魏微将自叙传、纪传体、编年史、综合视角、田野调查、散文笔法等熔铸一炉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小说文本。书写时代记忆,描摹精神成长,是文学写作的重要题材。文学总是处理记忆,《烟霞里》用社会变迁与个人生活起伏所交织的力量,以1970年为起点,平行推起每一年的生活流。主人公上县城,离开乡土;盖房子,成为城里人;高考冲刺,南下广州;买房炒股,赚外快;旧城改造,招商引资;互联网经济、智能手机时代……《烟霞里》的这段记忆刚刚过去,还留有新鲜的味道。小说以崭新的编年体形式,把一个女人的成长经历与四十多年来时代发展的重要节点编织融合在一起,实现了虚构与非虚构两种文学气质的完美对撞,完成了个人与历史的直接对话,给文学处理记忆提供了新的尝试路径和样本。

《烟霞里》独特的编年体结构对小说创作形式的创新,以及70后作家对家国故园这一文学主题的承载和书写,自然汇聚成了焦点和亮点,这使得小说获得了十足的当代性。20世纪60至70年代出生的作家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他们较少直接表达这份关切,更擅长通过日常生活及人与家、人与人的关系串联起时代链条。《烟霞里》把两种状态有机地聚集在了一起。小说女主角田庄后来读大学、考研,又南下定居广州,她的每一次回家过年,都变成了一种警醒:故乡,是回不去了,但仍然要回。同样的命题也给到县城里的父母:儿女,长大了是留不住的,但仍然要留。于是,漂泊、返乡成为70后80后的集体心结,流变、持守也成为乡土中国现代性的核心经验。“人事空怀古,烟霞此独存。”在魏微的理解中,生命是流逝的,但又是源远流长的,在朝霞初灿之时,在晚霞蒸腾之时,那种烟霞朦胧的意境里,某种程度上也像每一个平凡人懵懵懂懂、磕磕绊绊的人生。

魏微的小说细致但绝不甜腻,自有一种大气在里面。《烟霞里》也不例外。她说,“魏微不是我的名,作品才是我的名。”这是一份自信,也是一份清醒。

责任编辑:赵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