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天地

嘉峪关黑山岩画

作者:张天雁

发布时间:2023-01-09 10:00:00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位于河西走廊北侧,嘉峪关市西北部的黑山,古称洞庭山,是马鬃山的支脉,其山顶浑圆,山势陡峭,沟壑纵横,怪石嶙峋,溪流潺潺,水草丛生。与南面的文殊山、祁连山对峙,形成狭窄的东西孔道,地势险要,是河西走廊的“锁钥”,是古代东西来往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

在黑山脚下有“天下雄关”的嘉峪关,山脊上有闻名遐迩的悬壁长城,西北山角下有碧蓝清澈的黑山湖,除了这些壮美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之外,黑山还有与贺兰山岩画、阴山岩画齐名的、神秘的黑山远古岩画,它是我国岩画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

嘉峪关在远古时期是西羌、月氏、乌孙、匈奴、鲜卑、回鹘、党项、突厥等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场所。黑山岩画反映的是众多少数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游牧、繁衍生息生活方式的真实记载。黑山岩画,全称黑山摩崖浅石刻岩画,分布在黑山南麓及东麓峡谷的峭壁陡崖上,主要包括四道股形沟、红柳沟、磨子沟、石关峡口、交河沟、蕉蒿沟等处,延绵约2公里,占地约12.58平方公里,共有各类岩画212幅,其中,四道股形沟137幅、红柳沟南崖6幅、石关峡口南北崖44幅、磨子沟6幅、交河沟2幅、焦蒿沟17幅。岩画所处位置最低者距离沟底仅0.5米,最高者则达5米上,画面大小不一,一般高为0.2-2.4米,宽约0.3-3米,黑山岩画延续时间较长,上自战国下至明代。

黑山岩画是我国北方岩画的典型代表,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是甘肃境内目前发现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岩画。其凿刻方法有磨刻法、敲凿法、线刻法等,采用了写实、夸张、传神、抽象、符号化等艺术手法,岩画风格粗扩、技法简单、手法古拙、画境高古,造型生动、粗犷有力、别具一格,使岩画显得有立体感和空间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

黑山岩画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岩画有许多动植物,如马、野牛、野鹿、野骆驼、黄羊、盘羊、虎、狼、鹿、狗、獾、狐、鹰、雁、鸡、野雉、野兔、蛇、鱼、旱龟和蕨类植物等十几种动物何植物形象,反映了自然环境的变迁状况。还反映了人类的生产活动,如狩猎有射猎、围猎等场面,画面中猎人或是持弓欲射,或是追逐围攻,或是骑乘驯养的兽类追猎,或是放出驯养的老鹰、猎狗捕猎。岩画中还有众多的舞蹈图像和舞蹈形式,舞蹈有单人舞、双人舞和多人舞,画面中人物欢快喜悦、翩翩起舞。四道股形沟的舞蹈图最多,他们排成队,单手或双手叉腰,穿长裙或短裙,动作统一整齐,气氛热烈欢快。岩画中还有许多反映先民原始宗教的动物崇拜、生物崇拜、图腾崇拜及佛像、佛塔图像。佛塔岩画有三层塔,五层塔和佛龛,不乏精美制作,充分体现了生活在嘉峪关一带的古代少数民族期盼风调雨顺、安宁祥和的美好心愿。

黑山岩画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蜚声中外,1981年9月被公布为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黑山岩画是留在石头上的史诗长卷,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记事画,涉及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美学、宗教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

责任编辑:唐镜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