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家年
发布时间:2022-12-12 10:00:00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藏书原是为乐趣而来的事,搜求毛边书便是这乐趣的一种。“毛边书”,现已鲜为人知,它是书刊收藏的珍品。所谓“毛边书”,又叫“毛边本”,是印刷装订后的书,除装订的一面外,其余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刀削。你要看书,得耐着性子,将书页裁开,摸起来,毛茸茸的,故曰“毛边”书。
真正的毛边书的规格,只裁地脚,不裁天头和翻口。裁了下切口地脚的书,与一般的书一样,放在书架上容易站立。不裁天头和翻口,目的有二,一是相信读者一定会裁开看的,这是把读者当知音看待。毛边本是赠给好朋友的,应属非卖品。二是看书时,是翻阅书的翻口外切口一侧。看的时间长了,书边会变脏发黑,可以用大型切纸刀顺着边切一切,边上就又干净了。装订得好的送人用的毛边本,常附带送一把裁纸刀。讲究的裁纸刀,用象牙磨成薄片状,品相完美,做工精美,便于夹在书中附送的,兼具书签用途。也有精致的钢刀,不能当书签。
毛边书最早出现在古代欧洲。法国、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出版社曾为中古的贵族阶层生产过毛边书,读这种书,需手持小刀,边裁边读,契合了当时的休闲文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书界钟爱毛边书与迷恋精印本、插图本、皮纸精印本、初版本、特殊版本、黑体字本等,对毛边书的钟爱渐渐发展为一种休闲文化,遍传世界各地。
毛边书在鲁迅、周作人的身体力行下,自日本传入中国。周氏兄弟在版本学家的眼中成了中国“毛边书”的鼻祖,而其共同翻译的《域外小说集》则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毛边书。翻开历史,上溯到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武英殿曾推出过一种将印好的书页叠齐后不加裁切的“毛边书”,为铅印殿本。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毛边书”的鼻祖。
丘吉尔出了一本书,把其中的一本毛边本送给了一个贵妇人。后来丘吉尔在开罗开会,就住在这个贵妇在开罗空置的别墅里面。他没事在书房看书的时候,看到他送的那本毛边书,很高兴地拿来看看,结果发现,所有的页面都没有割开。丘吉尔非常生气,因为那个贵妇根本不喜欢他的书,看都没有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的朋友把他的作品给你,要么去看,要么不让他看,也就是大不敬,纯属看不起人了。
毛边书的形式各异,开本多样,有天齐地毛的树根盘绕式,我国最早出现的毛边书,便是毛在书根,不在书顶,如鲁迅的《呐喊》《彷徨》初版本,爱罗先珂《桃色的云》等。毛边书朴素天然,不事雕琢,最受藏家青睐。作为一种文化情趣,它反映着“五四”文人精神生活的优悠和余裕,以其与文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使现代文学在传播学意义上多了可资研读的美学要素。
毛边书边不切齐,虽有特殊的美感,但翻阅起来的确不如齐边的顺手。新买的书需要用裁纸刀一页页裁开,旧书因时间久了,书页的毛互相粘连,要十分小心才能将它们分开。有闲情逸致和藏书爱好的人可能会感到是一种乐趣,对讲求实用的读书人来说,难免会感到费事和腻烦。在如今信息化、高节奏的时代,通行的图书都面临着被淘汰的可能,毛边书看起来费时费力,日渐稀少,只能成为收藏者的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