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协商议政

心怀“国之大者”守好陇原“粮仓”

——省政协调研报告建言保障粮食安全

作者:邱瑾玉

发布时间:2022-12-09 11:52:18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我国14亿多张嘴要吃饭,只有吃饭问题解决了,整个大局才有了基础性、根本性保障。今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述了粮食安全问题,强调粮食安全亦是“国之大者”。

思想到位了,行动也要跟上。在省政协党组安排部署下,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组织了一支由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部门组成的调研组,会同部分市州政协,从4月初开始,历时5个月,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种粮大户,就“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进撂荒地利用”和“引导农户科学储粮,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开展专题调研,并形成了一份极具决策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有关部门参考落实。

摸清撂荒地的家底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

18亿亩耕地红线怎么守?今年3月8日晚,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主席欧阳坚在驻地主持召开部分住甘全国政协委员专题学习座谈会时要求,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进行调研,对探索在农业发展消费环节补贴、谁来种地、撂荒闲置低效土地如何利用进行研究,把甘肃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家底、潜力和比较优势搞清楚,多建管用之言。

甘肃在这方面的家底怎样?从调研情况看,各地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撂荒地整治的部署要求,把恢复撂荒耕地生产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唤醒沉睡的耕地资源,确保应播尽播、应种尽种。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摸排撂荒地面积为206.52万亩,整治撂荒地198.65万亩,复耕复垦种植马铃薯、大豆、饲草等农作物123.8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50.2万亩。

据了解,我省制定出台了《甘肃省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方案》《2022年全省稳定粮食生产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已经构筑了完备的政策体系,推进撂荒地利用“正在进行时”。

对症下药找出路

甘肃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复杂,从河西到河东,农业生产条件差别巨大,撂荒地成因亦是千差万别。为了做好调研,省政协调研组除了实地走访调研,还通过网络广泛听取基层群众意见。

调研报告指出,我省70%以上的耕地为山旱地,耕地亩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约束造成一些耕地被动撂荒。同时,灌溉区耕地大多属于有灌无排和山丘围原、注洪不泄的特殊地质结构,地下水位持续抬高,导致土壤出现盐碱化、耕地盐渍化,无法进行耕种。

但是,耕地资源本就有限,绝不能“靠天吃饭”。为此,调研报告建议,要有计划分步骤开展完善灌排水、输配电、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基础设施和栽培方式、品种选育、农机装备集成等配套行动,加快小麦、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逐步补齐集中连片农田配套设备落后的短板。借鉴推广会宁县和安定区把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的做法,积极推行“小块变大块、一户一块田、一村一片地”土地整理模式,整区域、整流域、整山系开展耕地改造,提高耕地宜机作业水平,改善撂荒地耕种条件,让种地不再艰难。

宜粮则粮、宜特则特、宜林则林。调研报告建议,要对撂荒耕地分类建立信息台账,制定统筹利用的具体方案,按照分类指导、有序利用的原则,对川台地区的零星撂荒地尽快复耕,优先用于粮食生产;对浅山区、深山区的撂荒地,根据立地条件发展中药材、优质牧草等特色产业;对地块坡度大于25度、位置偏、面积小、分布散等不适宜耕种的撂荒地,按有关政策规定和要求落实退耕还林还草项目,把整治撂荒地利用情况与项目资金和补贴政策挂钩,纳入各县区年度绩效考核指标,形成耕地抛荒和“非粮化”举报、巡查、监测、执法相结合的监管机制。

种地不划算、没人种,怎么办?调研报告建议,要培育新型粮食生产主体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广“村集体托管代耕代种”“联合社+村集体+农户”等模式,形成一批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实现粮食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经营,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同时,要全面落实种粮补贴和农业保险政策,全力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让农民复耕撂荒地有账算、有钱赚,推动农户由“让我种”到“我要种”转变。

耕地宁可荒着也不流转,这样的现象调研组不止一次遇到。调研组认为,这是土地流转信息不畅、配套政策不完善、缺乏规范有效的运作平台等多种原因共同导致的。

为此调研报告建议,要规范管理土地流转合同,采取土地互换、反包倒租、股份合作、入股、转包等形式,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实现土地资源高效流转和优化配置。同时,引导市县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支持地方建立民间协商、乡村调解、县区仲裁、司法保障等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服务机构,组织开展农村土地流转纠纷调处和仲裁服务,维护土地流转农户的合法权益,为科学有序推动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环境。

科学储粮节粮减损

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土地,一头连着粮仓。

今年6月至7月,刚刚结束了“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进撂荒地利用”调研任务,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又马不停蹄会同省粮食局,组织相关委员和专家学者,就“引导农户科学储粮、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课题,深入定西、天水、武威、张掖四市,实地开展了调研。

调研发现,在农户储粮意识方面,以定西市为例,按照人均180公斤/年的口粮安全线计算,农户存粮口粮在一年以上的只占三分之一。一些存粮较少的县镇,90%以上的农户存粮不足三个月或基本无存粮。

调研报告建议,要坚持底线思维,持续谋划农户科学储粮工作方向,明完成“十四五”时期农户科学储粮的目标和任务,切实做到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

目前,农户储粮节粮减损、产后节粮减损、流通节粮减损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调研组也了解到,大多数农户依然沿用老习惯旧传统进行存粮,没有专门的储粮设施和固定地点,易受鼠害、虫害和霉变,重产前投入、轻产后管理等问题比较突出。

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一头连着国家战略,一头连着百姓生活,当两者有机地联结在一起,才能书写出生活的美好画卷。

为此,调研报告建议,应加快实施“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甄选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优化升级粮食装卸、清理、仓储、烘干、物流等配套设施,减少粮食流通各环节损失,切实构筑“无形粮田”,推动粮食“产购储加消”全链协同发力,引导农户改变重生产轻储存、依靠政府投资储粮的观念,形成农村节粮爱粮新风尚。

责任编辑:崔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