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协新闻

【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笔记】欧阳坚: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推动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2-11-04 11:10:46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推动乡村振兴

□ 欧阳坚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释放发展新动能,对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当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从而实现乡村发展提档升级。

产城融合促进产业集聚,引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产业振兴的一个特点就是人随业走。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乡村振兴走产城融合发展路子,可以以产兴城、以城聚产,让乡村强起来、富起来、美起来。一是统筹打造产城融合的产业体系。要按照城市服务型、工业主导型、农业优先型、文旅赋能型、生态功能型等5种类型,统筹规划、精准定位,探索创新乡村特色化差异化产业发展模式,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只要立足资源禀赋,找准市场定位,大力发展小而特、特而优、优而美农产品,靠品牌提升价值、塑造产业,就一定能在县域内构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二是搭建产城融合的载体。加强规划引领,依托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布局建设产业园,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以链招商、引商建链,促进资源集约、产业集聚、服务集中、企业集群发展。三是融合提升产业园的城镇化功能。优化县域内产城融合布局,持续提升园区生产性、生活性服务能力,把产业园区与新型城镇社区建设一体推进,形成“一个园区就是一个产业基地、一个园区就是一个观光景区、一个园区就是一个城镇社区”的发展格局。力争通过若干年的发展,使各种类的特色小镇成为城乡要素融合的重要载体。

城乡融合促进要素双向流动,让农民平等参与城市化进程

资源要素有天然的逐利动机,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很难扭转农村要素持续外流的趋势。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重塑城乡关系,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一是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要素。引导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依法保障进城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改革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制度,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农民收益。二是促进人才城乡双向流动。报告指出要“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一方面,要畅通农民出口,放宽城镇落户限制,增强中小城市人口承载力和吸引力,通过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同时,用优惠的政策,留住那些热爱土地、热爱农业、有一定专业技能、素质较高的农民。另一方面,畅通返乡下乡人才进口,健全完善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吸引各类人才返乡下乡等政策措施。尤其要搭建好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载体,吸引人才、资金、信息、技术向乡村回流。三是完善乡村资金投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支持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创业引导基金、产业引导基金,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乡村振兴项目库,制定项目建设专项规划,精准引导社会资本下乡。多渠道推动涉农企业股权融资,用足“银行的钱”、用好“社会的钱”、用活“保险的钱”。四是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涉农的金融机构要职能回归,尤其是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一定要信贷资金投向农业、贷给农户的比例给出一个硬性的指标。应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精准服务,提高贷款发放效率和服务便利度。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优化“三权”抵押贷款、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等制度,提升乡村市场主体的融资能力。

农民市民融合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红利

报告指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单纯靠传统农业农村内部的资源要素和积累,难以建设和提供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乡村振兴,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社会保障逐步衔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走乡村善治之路。一是要增加乡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包括养老、医疗、教育、环境、交通、信息等。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有序参与供给的“一主多元”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通过多元模式缓解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局面。二是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建设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三是加大乡村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增加乡村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物流客运等传统基础设施投入,积极部署农村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农村冷链物流设施短板,构建乡村物流骨干网络。持续整治提升乡村人居环境,以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服务放大乡村优势,依靠“绿水青山”求得“金山银山”。四是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强化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健全乡村级协商议事平台和制度,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接轨、城乡融合,消除城乡居民身份背后的福利差别。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支持农民开展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农风、淳朴民风。

工农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稳定获益

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形成以工促农、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关系。一是以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把农产品加工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来培育。大力支持发展乡村农产品加工园区(基地),着力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上延链补链强链,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融合,实现一业兴、多业旺,一业强、多业盛。二是扶持发展乡村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跨越城乡界限、工农界限和产业界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推动农业工业化、工业服务化、服务产业化、产业信息化和绿色化。三是充分挖掘农业多重功能,支持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乡村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鼓励发展文化体验、养生养老、休闲度假、观光娱乐、科普教育等服务业,实现“吃、住、行、游、娱、购、养”功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发展。四是健全经营主体与农民利益联接机制,创新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模式,让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分享产业链条增值收益。

推动国内国外粮价融合,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端牢中国人的饭碗

报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因引,要坚持把扛牢粮食安全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一是逐步放开粮食价格,让市场根据生产成本和合理的利润回报形成价格,让种粮者得到应有的回报。二是实施消费环节财政补贴。通过在消费环节对吃不起粮的特殊群体进行补贴,既可以遏制粮食浪费,又可以调动种粮者的积极性。三是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必须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四是抓紧国内农业种子的保护和改良。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保住各种种质资源,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不断优化、改良、提升品种、品质,促进种业安全。

报告指出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乡村振兴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各级在实施过程中更要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让城市的各种要素和资源深度介入乡村、回流乡村,推动形成城乡融合、三产融合、产城融合、多种所有制融合、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以及城乡改革融合,从而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原文刊载于《中国乡村振兴》2022年21期)

责任编辑:崔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