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团结路壹号

寻找最早的秦城——甘肃礼县西山遗址解读

□ 赵丛苍 西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教学名师

发布时间:2022-09-02 16:47:39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近多年的考古发现显示,甘肃东部的秦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其对全面复原秦早期历史以及深入认识秦人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所作贡献,将产生积极的意义。礼县西山遗址的考古发掘,是“秦早期都城和陵墓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大课题中的重要收获之一,借本次专题研讨会,再作解读、重申。

西山遗址的发掘工作集中在2005年3月至7月进行。之后,结合发掘资料的整理又做了数次调查。经过几年来的工作,发掘和调查到属于西周时期的建筑基址、灰坑、墓葬、动物坑等遗迹,出土了陶器、青铜器等众多文化遗物,并发现了史前时期较丰富的文化遗存。其中有三大发现值得触及。

(一)城址

城址发现于该遗址范围内遗迹集中区的外围及其西部山坡上。其依山岭坡势而建,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稍偏西南-东北向,东部略宽于西部,长1000余米,宽80~120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目前已发现的城墙长度约1200米,宽度5~6米,保存较好的部分残高3米,系夯土筑成。根据对城墙的试掘解剖,该城的主要使用年代在两周之际。这是目前所知秦人最早的城。

西山城址与2006年发现的西汉水上游的另外两个早期秦城—大堡子山城址及山坪城址的修建方式相同,与秦人东进后所建造的汧渭之会、边家庄城址、雍城等秦城在选址方面有明显的区别,反映了早期秦城在选址和建造方面的特殊性。城内宫殿、居址等建筑、祭祀遗迹、墓地的布局,与大堡子山完全相同,而与后期的雍城布局具有一定的区别,反映了生活在西汉水上游时期秦人在城址选址、布局方面所考虑的环境因素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具有一定的区别。

(二)祭祀遗存

该遗址区发现马坑7座、牛坑1座、狗及其他动物坑3座。其中K404-K407是埋在位于遗址东部的一处夯土平台上,夯土台南北长约17.50米,东西宽约18.0米,在台近南沿处,挖有4个长方形浅坑,每坑各埋一马。马作俯身状,口中含铜质马衔,两侧有骨橛,马身下铺芦席,尾部置铜鱼。在该组马坑的近旁,有一直径1.6米的圆坑,编号为K408,坑中埋有羊头、马肢骨与牛肢骨。K403是一个大坑底部有两小坑、小坑中各埋一马的埋牲形式,此坑与其西部的牛坑K401,位于K404-K407西边一块平地处,埋设情况与前者基本相同。经鉴定,埋的马都是接近成年的马驹。这些与墓葬区不属同一区域的马坑和牛坑,设有专门的地域,埋置讲究,一定与某种重大的祭祀活动有关。

(三)大墓

西山遗址西周时期的墓葬位于遗址西部的半山腰,分为两区:地势低处的3座墓葬,为南北向,墓主屈肢葬,随葬品较少。地势较高处的3座墓葬形制较大,墓向为东西向,墓主仰身直肢,有殉人和腰坑,随葬品丰富。其中M2003为此次发掘的规模最大的一座墓。方向268°,深11.10米,长5.05米,宽2.60米。沿墓壁用圆木和枋材搭建一长方形椁,其内置棺,棺施漆绘,棺外设头箱。墓主人为一成年男性,仰身直肢,头朝西。发掘时发现墓主头骨上留有一射进未拔出的铜镞。墓南、北两壁各设一龛埋置殉人,北龛殉人为一30岁左右的女性,有棺;南龛殉人为一约十五六岁的女性,身旁有一狗。墓底设腰坑,内埋一狗。随葬器物分别置于头箱、椁内、棺内和棺盖之上,铜器有3鼎、2簋及短剑、戈各1件,铜鱼16件,玉器有璧、圭、璋、戈、玦、管,陶器有鬲、盂、甗、罐及海贝等。据随葬器物特点推断,该墓年代当在西周晚期,侈口罐等器的秦式作风也已显现。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三鼎两簋秦人铜器墓。

对上述三点再作申论如下:

一 西山遗址应为西犬丘

西犬丘,是秦人早期重要的都邑之一,是其早期先祖大骆以及非子所居之处,《史记·秦本纪》中记载:“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56页。]即非子所居的西犬丘被普遍认为是秦人的第一处都邑,而非子之后虽然被封于秦地,但西犬丘始终是重要的秦人活动中心。西山遗址一系列重要发现及相关资料(限于会议篇幅要求,此不详述),笔者一直倡导并坚持的“西山遗址应为西犬丘”“西犬丘在西山”的认知应不无道理。

二 祭祀遗存与西畤有关

畤祭是早期秦文化独具特点的宗教信仰之一,西山遗址诸多祭祀遗迹,看得出与畤祭有密切的关系。《史记·封禅书》记战国至秦时齐地祭八神的天主:“盖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汉旧仪》云:祭人先于陇西西县人先山,山上皆有土人,山下有畤,埒如菜畦,畤中各有一土封,故云畤”。这些记载都说,畤犹如种(韭)菜的畦,畤(畦)中有土堆,所以将其称为畤。西山祭祀遗存从其形式到内涵,都较符合文献所载的畤。从位置上看,符合“高山之下,小山之上”的位置;祭祀遗迹位于人工夯筑土台上,符合“积土为坛”的形式;祭祀坑内的用牲种类符合秦畤祭时的用牲种类。其中K404-K407东西向并列的4座马坑的形状,4座马坑南北一线排列,整齐划一,形如种植韭或菜的田块,每坑之间以较窄的隔梁分开,为我们理解文献“韭畦”、“菜畦”的形式,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发掘现状来看,虽然西山畤祭遗迹的现存平面不甚符合规则的圆形祭坛,但是其人工夯筑的土台符合“筑土为坛”的形式,当然它的现存形状也可能与后期人为的破坏有关。《史记•封禅书》:“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祠白帝。”据出土物推定西山畤祭遗存的年代在两周之际,其当为西畤然。

三 M2003可能为秦仲墓

西山M2003号墓发掘得确很艰难,那个过程称得上惊心动魄,但也始终贯穿着兴奋。此墓连同上述其他5座西周时期的墓葬,属秦人墓不存在疑点,而该墓的体量及以三鼎两簋随葬,如此级别的秦墓,以往考古发现尚未见有早到这个时期的。即其为目前发现的等级最高、时代最早的一座秦墓。该墓随葬有剑、戈等兵器,更值得注意的是,发掘所见墓主的鼻梁根部有1枚铜镞插入墓主头骨之内,墓主人很可能毙命于此。西周中晚期以来,由于周王朝与戎人关系的恶化,为周“在西戎,保西垂”秦人与戎人不断有军事冲突,代替周王室处于与戎斗争前沿的秦民族,所面临的战事往往异常惨烈,秦人的首领秦仲即于战争中为戎人所杀。M2003所代表的等级,或许是这一结果的生动注释。西周晚期,三鼎两簋即属于上士身份的待遇。“到了西周后期,特别是两周之际,随着周王室的衰微,某些力量较强的诸侯就不管原来爵等的高低,纷纷僭用天子之礼;而某些力量弱小的诸侯,还不敢过于僭越旧制”[ 俞伟超:《周代用鼎制度研究》,《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62~114页。]。秦人在庄公才始为“西垂大夫”,而秦仲之时,地位还是很低下的,遵从“周礼”的秦人首领的墓葬所用的铜器数量,也不过是上士的标准而已。据文献所知,秦人从秦仲之时,“始有车马礼御之好”,倘若M2003号墓近处那座已经钻探出的车马坑能在该墓发掘当时一并顺利发掘的话,我们的相关议论乃不至于仍然停留在推断的层面。

还在西山遗址发掘过程中,笔者已意识到此遗址非一般等级的聚落,工作中及当时与后来的许多交流场合,发表了动物坑为畤祭遗存、M2003号墓主有可能为秦仲、西山遗址应为西犬丘的意见[ 赵丛苍:《礼县西山遗址发掘主要收获》,“早期秦文化学术讨论会”,2005年10月(甘肃天水);《礼县秦文化遗存的元素与特质》,“甘肃省秦文化研究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2012年9月(甘肃礼县);《西山遗址与早期秦文化》,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国重大考古发现选讲・第七讲》,【爱课程】2013年发布。赞同这一看法的见如郭军涛、刘文科:《西汉水上游地区秦早期都邑考》,《四川文物》2010年第3期,等。]坚持至今,本来,即将面世的西山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对此设有专题论述,却见不少人也是悉心关注这方面动向,于是再作重申,以正视听。

责任编辑:崔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