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恒祥
发布时间:2022-08-09 11:01:26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一日,骑着车子,到民主路转转。民主路是这座城市最老的一条文化街。到了才发现,在街道中间一片开阔处,摆着五六个旧书摊。有旧书、旧杂志、小人书,还有斑驳的旧红丝扎着的旧明信片。旧书们平躺在一大张塑料纸上,安静而祥和。
一阵欣喜,心头涌起。见到旧书摊,我有如获至宝的心跳。
逛旧书摊,可谓是一种不期而遇。每到一座城市,我都会打听哪里有旧书市场。淘想要的书,必须到旧书摊。这世界上,最值得流连驻足的,我想,逛旧书摊应该是其中之一。旧书摊,会给淘书人以惊喜,遇见中意的旧书,就像遇到想见而好久不见的故人。这些低价能买到的旧书,让人一天都沉浸在喜悦之中。
旧书摊朴实无华,蜷缩在城市最僻静的小巷。每每碰到旧书摊,我就会先全景式地扫视一遍那些尘世中默默的旧书,然后走到喜爱的旧书前,蹲下身,打开扉页、目录,或者是随便打开内文。有时会看到赠书留言,有时又会见到旧书主人读书时留下的一道道横线,文字旁的批注和感想,仿佛,看见旧书主人读书的身影,听到那人读书时微微的呼吸。如此,携带旧书回家,我会加倍珍惜,不敢亏待。
旧书摊主多为中年人。穿着深色衣服,坐在小马扎上,低头读书,身边搁着一只泡好茶叶的大瓶子,有人来了,会抬起头来,看一眼,眼睛里是微笑欢迎,有时候也会轻轻地说一句:随便看吧。摊主脸色黧黑,大概是阳光日晒、风吹雨淋;脸上也有道道皱纹,两鬓也有些许斑白,但满脸的淡然泰然,我知道,那是书的熏陶。
在小城居住的时候,晚饭后,漫步在玉带河边,会看到几个旧书摊。一本本旧书摆放在路边的水泥空地上,摊主手握一册坐在一旁,不时有路人停下匆匆的脚步,从码放得很整齐的旧书堆中挑出一本,在路边昏暗的灯光下,津津有味地阅读。
我喜欢星期天的旧书摊。周末,有的是时间,可以从容地坐在旧书摊前,不紧不慢地翻看旧书,就像退休后悠闲自在的喝茶写字,没有什么事需要急着去做,没有人催促自己要去赶任务赶场子。旧书摊前,时光很慢。阳光下,有风吹来,翻开旧书摊上的书本,发出轻轻的哗哗声。风若是大了点,摊主就会在书上压上镇纸,横七竖八,风便动弹不得,就会打着旋儿,向远处跑去。书店里的书、家里书柜里的书,风去不了,是没有机会去翻开的。我很喜欢听书被好奇的风翻开的声音。忽然想起一个典故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出自于清朝的徐骏。一日,他正在晒书的时候,看到风吹书页,于是随手写下了这两句。也正是因为这两句,引来了文字狱之灾,被认为是讽刺满清人没文化。
民主路上的旧书摊,是民主路的一道风景;而在法国巴黎市的塞纳河岸,也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塞纳河岸的旧书摊。这些旧书摊从16世纪至今就一直存在,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露天图书馆”,真正的历史悠久了。将来如有机会出国,我一定要去看看巴黎的旧书摊。
冯骥才先生认为,一个拥有生气勃勃旧书市场的城市,才是真正的“书香社会”。
没有书香的城市,是不完美的。
有个文友讲她少年时代在旧书摊边的故事,倒是有点意思。旧书摊主是个二十岁左右的姑娘,姑娘家里困难,她利用晚饭后的时间,出来摆书摊。文友常来光顾书摊,用压岁钱买了不少书刊,读后就放在家里,攒了半纸箱。文友说,旧书摊像零食一样,充填了少年时光。书摊主人知道后,让她别买书,来书摊免费看书。文友便在每天饭后来看书,陪伴书摊主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要开学了,文友买了个胸针,送给书摊主人;书摊主人则送了她一大摞旧书。后来,姑娘出嫁,不再摆书摊,她们再也没见过。
作家石舒清写过这样一段话,引起我的共情:当有人问及我有什么业余爱好,我答为逛旧书摊时,问的人就会笑起来。笑的人自是有其笑的理由的。但逛书摊,确系我一大嗜好,这些年逛旧书摊,给我的生活平添了不少的滋味和乐趣。
旧书摊上的书,来源广泛,或购自废品站,或购自单位资料室,或从个人处收购来,还有的盖有“××图书馆”印章的图书。据一摊主说:其书多论斤收购,每斤几毛或者是一堆堆估价买来的。旧书摊上的书,都是眼巴巴地低价寻找买主,像我这样生活并非大富大贵的人,每次逛旧书摊,绝不会空手而归。
逛旧书摊是我的一大乐趣。每逛一次,都能有所收获。碰上运气好的时候,花极少的钱,就能把自己喜爱的书买到手。每每抱着这些极有珍藏价值又十分便宜的书,觉得从今日起被我所拥,那便是我一天中心情最佳的时候。
站在旧书摊前,让人遐想:仿佛看见以前的人们相聚,走来走去,这一丛,那一簇;是如烟往事,在眼前上演;是一段段可爱的旧时光,缓缓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