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天地

青救会:陕甘宁边区的生力军

作者:郑学富

发布时间:2022-06-30 09:25:31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20220630092624701-64-1640e.jpg_scale_.jpg


1922年5月上旬,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隆重举行,中国青年团组织正式诞生,距今已有100周年的历史。在共青团百年历史中,全民族抗战时期是一个特殊阶段,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将共青团改造为非党的青年组织——青年救国联合会(简称青救会)。西北青救会作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青年运动的最高领导机关,团结全国广大青年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党中央把陕甘宁根据地划分为两省三特区,团中央(当时叫少共中央局)即相应建立了少共陕北省委、少共陕甘省委、少共关中特委、少共三边特委和少共神府特委,红军西征时又成立了少共陕甘宁省委。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党中央明确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党的基本策略和任务,会后又采取切实措施推进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很快就使国内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统一战线工作深入发展的形势下,为了促使共青团更加适应这一新形势的发展要求。1936年11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在保安召开,对共青团的改造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作出了《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指出:要根本改造共青团及其组织形式,使团变为广大群众的非党的青年组织形式,去吸引广大青年参加抗日救国的民族统一战线。《决定》还详细规定了改造共青团的具体办法:取消国统区团组织,建立公开半公开的各种各样的青年组织;大批吸收团员入党;彻底改变工作方式,采用青年的民主的公开的活动方式开展青年工作;根据地和红军中的共青团必须全部改造成为青年的联合组织等。团中央按照党中央的《决定》精神,在根据地实施了共青团改造工作。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了各级青救会。

1937年4月12日至17日,西北青年救国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博古、林伯渠等出席大会并分别讲话,希望青年团结起来,为国共合作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奋斗。大会决定成立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作为西北青年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机关,并决定在全国青年救国联合会成立之前,西北青救会为全国各地青年抗日救亡团体的最高领导机关。大会通过了《目前政治形势与青年救亡运动决议》和《全国青年救国纲领草案》等,确定西北青救会的宗旨是“团结西北和全国青年,建立不分阶级、党派、民族、信仰的青年统一战线”,其中心任务是“一切为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而奋斗”。12月,西北青救会将会址移驻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后,又组建了陕甘宁特区青年临时救国会,以继续加强对陕甘宁特区青年救亡运动的领导。

1938年4月15日,毛泽东为西北青救会成立一周年题词在《新中华报》发表。题词是:“青年是抗日战争的生力军,目前青年团体的任务是团结全国一切阶层的青年男女,大批地走向抗日战争的战场去,充实正规军的战斗力,发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在后方的青年人,也是一切为着战争胜利而工作。中国的解放主要依靠青年人。”5月,中共中央成立青年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央青委),以加强中央对青年运动的领导。10月2日至7日,陕甘宁边区第一次青年救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正式成立陕甘宁边区青年救国联合会。10月10日至11月21日,西北青救会在延安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到会的除西北青救会的代表外,还有西南、华北、华南、南洋等地的青年团体和青年工作者的代表。大会选出西北青救会新的领导成员。为了加强各地青年团体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团结和统一,大会成立了中华青年救国团体联合办事处。这样,西北青救会、中华青联办事处和中央青委三个机构合署办公,一套班子,形成了以中央青委为核心的全国青年运动的领导机关。 

为加强青年干部的培养,1937年10月,经中央批准,西北青救会在陕西三原斗口镇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农场创办了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冯文彬任主任,胡乔木为副主任。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对青训班的创建和发展十分关心。1937年12月,毛泽东专题听取了冯文彬的工作汇报,当得知青训班缺少教员时,立即指示中央有关方面在干部力量和经济方面给予支持,中央组织部从抗大、中央党校等地方抽调了一批骨干力量,如黄春霆、李东潮、刘瑞龙等前往青训班,大大增强了青训班的教学力量。1938年初,因青训班学员人数增长过快,云阳镇无法容纳,校址便迁往安吴堡,所以又称“安吴青训班”。安吴堡这个陕西泾阳北部的小村庄,一下子成为全国各地热血青年的向往之地,他们冲破道道关卡,接踵而至,云集安吴堡。

青训班的校训是:坚定刻苦,勇敢活泼,民主团结,虚心切实;宗旨是:在最短期间授予青年各种最低限度的军事政治知识;开设的课程有抗战基本理论(社会科学、三民主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军事课程(操场动作、武器使用、步兵技术、游击战术);学习期限半个月至3个月,学员除上课外,着重自学,参加野营训练、下乡宣传、组织民众抗战等实践活动。

在青训班受训的青年干部,尽管出身不同、信仰各异,但他们在这里接受的是革命人生观和抗战建国本领的培训,进而成为具有民族觉悟、抗日军政知识、拥护共产党领导和国共合作的抗日战士。在国民党反共愈加严重的形势下,1940年4月,青训班奉令撤回延安。之后,青训班全体学员进入“泽东青干校”继续学习。

为唤起民众奋起抗战,西北青救会发挥各级青救会组织在战时宣传、教育中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广发深入宣传发动。西北青救会积极动员广大青年踊跃加入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队伍,在1939年以前,共动员8000多人参加主力部队。1941年,为响应西北局和边区政府的号召,在边区各级青救会的动员和干部带头下,广大青年踊跃报名参加八路军,到7月底就有1598名青年入伍,奔赴抗日前线。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和残酷“扫荡”,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边区供给出现困难。中共中央提出了“自力更生,克服困难”的方针,边区的生产运动很快开展起来。1940年12月2日,边区青救会召开了各县青救会经济干部会议,决定成立边区青救会经济部,县、区青教会设经济科,统一组织和领导青年参加边区的经济建设,并邀请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边区政府副主席兼建设厅厅长高自立担任边区青年经济顾问。青救会将创建青年农场作为青年投入经济建设的中心工作。边区青救会在延安等11个直属县试建青年农场取得成功后,随即出现青年合作社、青年变工队、青年运输队等,在陕甘宁边区农场中普遍推广,调动了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济上也收到良好的效益。

西北青救会还协助边区政府创办青年钢铁厂、青年纺织厂、青年造纸厂,开办青年技术学校,培养技术工人,积极钻研推广先进生产技术。许多青救会员带动青年家庭发展家庭手工业,组织青年工人制造生活用品。

青救会是抗战时期各种抗日青年组织的总形式,极大地丰富了青年团的工作理论和指导思想,为正确规定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性质、任务和工作原则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为共青团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共青团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唐镜涵